“文学的研读,就是表达艺术的阅读鉴赏。就是读得深,读得美,读得奇,读出文学的味道。”
“教材、课文的研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半壁江山。”
这是余映潮老师在今天的微讲座——“语文教师智慧发展的方略之一——对任何课文都进行文学的研读”中讲给全体与会老师的两句教学警语。余老师的教学警语使我再一次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陷入了深思。
二十余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始终秉承着“没有阅读的课堂便不叫语文课堂”的教学理念,格外注重语文教学中的“读味”。认读(一读扫障碍:音准句通词明)、感读(二读抓梗概: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品读(三读品精华:品词赏句体悟情感)提升读(四读冶情操:得到感染产生共鸣提升思想),把阅读作为教学线索,贯穿课堂始终。为达到以读代讲的教学效果,我煞费苦心发挥自己的朗读特长范读,领读,导读……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常常告诉学生:怎么美就怎么读,要声音纯净、饱含情感地读,把文章读得因声明意,以声传情,让自己和聆听者听得心驰神往,如身临文境,耳濡目染。但在如此用心的朗读训练中却恰恰少了余老师警示的最重要的“文学的研读”,缺失了对“表达艺术的阅读鉴赏”,没有达到“读得深,读得美,读得奇,读出文学的味道”的阅读境地。究其原因,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自己身为一名语文教师对教材、课文文学的研读能力太过欠缺,不具备这“半壁江山”的教学能力。
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将在透吃文本的基础上,不仅重视对全体学生知识的传播,方法的指导,能力的训练,习惯的培养,思想的教育,更要注重以文本这一载体为例子,倍加努力学习锤炼自己“文学研读教材、课文”的能力,从篇章结构、文章线索、描写手法、语言特色、表达技巧……等文学的角度着手,引领学生文学地研读教材,读出课文文学的味道,提高师生共同的品析鉴赏能力。
深知自身在文学研读教材方面才疏学浅,前行之路道阻且长,但坚信路虽远,行之将至;步虽小,恒而能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