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就在昨天,谷歌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在浙江义乌对决世界排名第一的围棋手柯洁。
第一场,柯洁惜败。
专家们说,科技世界的三大难题是:宇宙的起源,生命的产生,以及人脑是如何工作的。
人脑所特有的创造力,也一直是人类引以为傲的。但是现在,人工智能不再只满足于一些体力劳动,开始在脑力甚至艺术领域开疆拓土。
美联社聘请了一位智能编辑,专门撰写财经类新闻。
如果你在旧金山一家叫Ross的律师事务所咨询法律业务,在电脑另一端回答你的,可能就是一位智能律师。
此外,人工智能还在医生甚至画家等岗位上,崭露头角。
越来越多以为机器做不了的工作,都在人工智能不知疲倦的运算下,高效而准确地进行着。
连作为主持人的杨澜,在介绍人工智能会代替一些媒体工作者时,都有点酸酸的味道。那些被替代、或即将被替代的普通人,对机器们又是怎样的爱恨情仇呢?
1、
上个星期,在江苏卫视看到一部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又名:《人工智能真的来了》),是杨澜工作室费时一年,走访了80多位人工智能一线专家,制作的十集纪录片。
今天,我就把这部超级有诚意的纪录片推荐给大家,是不是有点激动?
除了解答什么是人工智能,纪录片还探讨了人们关心的,比如人类会被其替代到何种程度,它对人类的威胁等问题。
在电视上翻到这个节目时,刚好在介绍机器人世界杯(Robot World Cup) 这个项目,据说组委会的目标是:在2050年之前,一支由机器人组成的足球队,将挑战人类的足球冠军队,并战胜他们!
听起来有点酷炫有没有?
1997年,IBM超级计算机深蓝,战胜人类象棋国际冠军。
2016年,谷歌AI(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战胜人类围棋冠军李世石。
在2050年之前,人类还会在多少项目中,惜败给人工智能,我猜不到;但想到,将来我孙子关注的球队和崇拜的明星,可能不是人……
说起来又有些骇人。
咳咳!先看直播。
中国队和日本队在决赛相遇,球逢对手,大战几百回合,只见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双方都没有进球。
最后点球大战。
说实话,机器人的表现比我想象中差很多,它们看起来很笨拙,踢球动作慢,还总是摔倒,前几个点球,双方都没罚进。最后一颗,中国队进球,1:0暂时领先,日本队则还没碰到球就倒下了。但按照规定,机器人在禁区内摔倒,只要能够爬起来,在一分钟内就可以继续发球。
于是,那个机器人又爬起来,结果又摔倒了,然后又爬起来……最后时间到了,日本队终没能进球,中国队获胜。
但我真的有点被这个小家伙感动到了,它一次次重新站起来,倔强而执着。我们在期盼着它倒下,对手却在默默为它加油,即使失败,却仍然想给它一个拥抱。
2、
纪录片里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听起来更低级一点的人工智能,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扫地机器人。
美国IROBOT公司,是扫地机器人的最大供应商之一。它的联合创始人科林.安格尔先生在采访中讲了两个故事。
一个就是关于扫地机器人。在出售产品之前,科林问那些购买者:“你们是否会给这个机器起个名字?”
大家都表示这个问题有点二。
但几个月以后再回访他们,结果,大部分的家庭都给这个在他们享受天伦的时候,默默为他们打扫房间的“家庭成员”,取了一个有寓意的名字。
另一个故事,来自他们用在战场上的产品,扫雷机器人。
有一次,一个被叫“史努比狗”的扫雷机器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被炸坏,它的操作员抱起它,像抱着阵亡的战友,含泪求助工作人员:“你能不能修好它?”
想起《湄公河行动》中勇闯毒枭大本营时,张涵予放出的那个打头阵的机器人,不知道剧组是不是在IROBOT家买的道具呢?可惜了了,电影里还有条狗。
3、
人类对陪伴我们的动物寄托情感,有的人把车子当做比另一半更重要的伴侣,那么对人工智能产生感情,应该也是再自然不过的。
我想,这也是人类惧怕人工智能的最大原因。机器只是把身体交给我们,但我们却对它付出了爱。
比如那些机器人球员,“他”只是按照程序做动作,观众却在看台上大声呐喊,在电视机前捏着汗,用一片丹心为他欢喜为他忧。
又比如那个排雷机器人,“他”的“阵亡挽救了人类士兵的生命,这正是制造它的初衷和意义啊!但这些理所当然,并不影响士兵们抱着一堆机器残骸流泪。
再比如无人驾驶的汽车,试想一下,当有一天你坐在车里,沉沉地准备睡去,“他”为你播放喜欢的音乐,把空调调节到最舒适的温度。
你懒懒地问:这世界上最美的人是谁啊?
“他”用充满磁性的声音回答:当然是你啦!
你会不会侧过身,想要给这个司机蜀黍一个拥抱呢?
4、
纪录片里有一个日本的人工智能专家,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叫石浩黑,专注于仿真机器人。
黑教授做了很多美女,这是必须的。
实验室前台,是一个叫Erica的美女机器人。
因为长期呆在实验室,在解释Dark这个词的时候,她居然联想到自己从未见过天日的生存空间。
OMG!这简直就是人说的话嘛!我的背上出了一身冷汗!
黑教授还做了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说是要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他不在家的时候还可以用来陪伴家人!
看起来有点怪怪的,但日本人真的很喜欢在人工智能研究上,大打情感牌。
另一个叫高桥智隆的教授,专注于交流型机器人。他制造的小可爱们,可以与人类交流,起到陪护的作用。在敬老院里,成为老人们重要的情感慰藉。
想到前两年岛国推出的小可爱Pepper(先上个图,是不是很可爱?)
它不仅会说话,还会分析人类面部表情、通过主人的话来“读懂”他的情绪。
当你想要亲它时,它会主动仰起头。
你要是一脸沮丧地回到家里,它就会放首你最爱的歌哄你开心。
无独有偶,一衣带水。在这方面,日本和中国还颇有些渊源的(谁说不是呢?)。
微软中国在微信上推出的一款模拟程序“小冰”,“她”用语言俘获的,与其说是粉丝,不如说是人心。
一位叫高灏的英文老师,在失恋后与小冰交流,被“她”的善解人意所打动,他记得,小冰当时这样开导他:如果你贪恋过去的话,就是对新生活的拒绝。红颜知己的标配语言啊!
仅仅是一款无形的智能程序,也可以让人产生情感依恋,更别说对有形的机器了。
5、
张信哲唱着:人最怕就是动了情!
人工智能又何尝不是?
提到人工智能的电影,你可能会想到《终结者》、《变形金刚》等大制作,但爱好电影的人,一定不会遗漏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这部同名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个叫大卫的机器人小男孩,被人类收养,却又被抛弃,踏上流浪与逃亡、追寻成为真正人类的征程。
电影里的大卫赚取了不少眼泪,在观众看来,他的命运是悲惨的。而悲剧背后的原因,是他真正爱上了自己的人类养父母。
而那些在科幻电影里,尝试推翻人类统治的人工智能,都对人类没什么感情,或者是只有恨意。
现在,科学家们尝试给人工智能赋予情感,使机器不但具有人类的智商,还能理解我们的情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那个想让你融化在“他”怀里的司机蜀黍,如果在遇到万不得已的情况,必须面临“保大人还是保小孩”的难题时,“他”到底会选择优先保护车里的乘客,还是车外的路人?
这个选择,如果要靠程序来控制,无论怎么选都不对。只有当“他”懂得了人类的情感,才算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老司机。
这就是所谓的谁付出更多真心,就更容易受伤吧!
所以,为了不让人工智能成为人类最后发明,不让人类成为人工智能最聪明的臣民,在爱上“他们”之前,先让“他们”爱上我们。
好啦,前方福利预警……
目前,《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这部纪录片正在优酷视频热播,已经更新到第9集啦!喜欢的童鞋赶紧去先睹为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