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 边义
大家晚上好,今晚继续由我给大家讲修辞手法
第六节 重叠和反复
我们知道诗词的语言,贵在简洁精炼。准确鲜明,但是在诗词创作过程中作者往往运用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故意将一些字巧妙地反复重叠,这就是重叠和反复。重叠一般是指字词的重叠。反复一般是指语句的反复。
一、重叠
重叠是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字,连续使用一种修辞现象,又叫叠音或重言。他能生动的表现声音、颜色、形态、神情。从而增添语言的音韵美,加强语言的形象性,使表意更细致、丰富。
在文学作品中恰当的叠字,能起到渲染气氛,深化情感增强韵律的作用。
1.重叠的作用
(1)运用叠字能够绘景状物,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人如见其形,突出形象性。
例如岳飞《满江红》中凭栏处,潇潇雨歇一句,用潇潇拟雨声。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用尖尖角来描写荷叶。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用嘈嘈切切状声,再加上珠落玉盘形象比喻,使得琵琶女的乐律弦声仿佛弹奏在读者的耳畔。
(2)运用叠字能够渲染气氛,创设一种意境。
例如“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用“纷纷”“细细”抒发自己爱花、惜花的心情,情真意切。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二组叠字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叠字“苍苍”“茫茫”的成功运用。从“天”与“野”的角度勾画了一副迷人的辽阔草原的图画。
(3)运用叠字能够增强韵律。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例如“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十》)诗的前四句分别用叠字领起,节奏明快,富于音律美。又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无题》)。“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白居易《长恨歌》。)这些诗句运用叠字手法形式整齐,悦耳动听,增强了旋律美。
(4)运用叠字能够表情达意,可以使诗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更加深切。
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其中“愁”字的重叠使用,将作者那种无处宣泄的愁写的淋漓尽致,又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一诗,全诗仅十句,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牵牛星,姣姣河汉女。芊芊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形象地表达了牛郎织女缠绵的感情。
当然叠字只是一种艺术手法并不是叠字越多越好,应恰当的运用,不可为单纯追求形式,刻意用叠字,而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
2、重叠的分类
依叠字在句中的位置可分为首珠对,腹珠对和尾珠对。
(1)首珠对。将叠词用在句首最为常见。能够突出叠词所模拟的意象的情态。使诗句描写细腻,具有朦胧婉约之美。
例如“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杜甫《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片片花经眼,垂垂柳拂肩。”(吴芾《暮春感怀》);“去去人应老,年年草自生。”(张籍《思远人》);“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东流。”(王昌龄《万岁楼》);“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陆游《鹧鸪天》)。
(2)腹珠对。将叠词放在句中,多是对前面词语进行补充说明,进一层渲染意象。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婆娑起醉颜”。(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山山渺渺鸾鹤远,七泽茫茫蓑笠寒”。(陆游《夜等山亭》);“疏林红叶纷纷下,绕径黄花细细开。”(王庭珪《九日登鸿飞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等等。
(3)尾珠对。将叠词放在句尾,二字韵调相同,没有抑扬起伏的变化所以用的最少。
例如“半世奇奇兼怪怪,一春白白与红红。”(吴则礼《怀关圣公》);“去程风刺刺,别夜漏丁丁。”(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丹壑树多风浩浩,碧溪苔浅水潺潺。”(许浑《早发天台寺度天姥爷》);“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黄庭坚《咏雪奉呈广平公》);“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等。
(4)续滚对。无论五言还是七言,一句之中往往连用两个叠音词,两句之间四个叠音词相互对偶。整句都是叠词的称为连滚对,具有较为强烈的律动美、韵味美、画面美。
如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自别后遥山隐隐,更哪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的又黄昏,不销魂怎的又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其他诸如“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李商隐《菊》);“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黄庭坚《咏雪奉呈广平公》);“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杨万里《过杨村》)。
在诗联作品中叠词几乎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但两字重叠后,有的字义没有变化,而是加强了语气或是着重了语意。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句中粒粒叠词就是表示“每一粒”。
有的两字重叠后,叠词和原来单一的字意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如杜甫《咏怀五百字》“兀兀遂至今”中的“兀兀”重叠后就是忙碌之意,而“兀”的原意为“突兀”。
二、反复
反复是指语句的反复,在词中运用较为广泛,诗联作品运用较为少见。其作用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反复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格律中规定必须反复的,例如《忆秦娥》这个词牌,我们以李白的为例: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个词牌的上下阕中。规定了第三句和第八句,必须和前面的三个字反复出现。又如《如梦令》这个词牌,我们以李清照的词为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牌规定了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反复出现。其他如陆游《钗头凤》中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是啊,词人先后两次发出的感叹构成“错”“莫”两字的重叠,别开生面的直抒胸臆,表达对唐婉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的情感,抒发了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之心
《丑奴儿》中“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段话用反复充分表达作者思想增强文章的气势。
第二种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反复。例如,李贺《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赢政梓棺费鲍鱼。
在诗词中数量词的反复比较多,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李白《山中与友人对酌》);“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杜甫《赠卫八处士》);“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清夜无尘》)等等。当然,这种反复通常前后词组结构相同。
第七节 反衬和陪衬
反衬和陪衬都属于“衬托”的修辞范围。“衬托”是指用一个或多个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去突出某一主要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起衬托作用的事物居于次要地位。其主要作用呢,就是突出主要事物或某个方面。用相反的事物就是“反衬”,用相似的事物就是“陪衬”我们先来讲反衬。
一、反衬
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反衬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技巧,因其表达效果的鲜明、强烈而深受古代诗家词客的钟爱。在写景和抒情的诗词中多有体现。
1、反衬的作用
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衬托主体,从而使主体更形象、更突出的一种写作技巧,如以美衬丑,以乐衬悲等。亚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乐。”可见反衬如果运用得好,可以起到双倍的作用。
2、反衬的分类
在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反衬方式主要有动与静之间的反衬、虚与实之间的反衬、今昔盛衰之间的反衬、哀与乐之间的反衬等,方式虽各异,但表达效果一样,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动与静之间的反衬
动静之间的反衬,或者以静反衬动,或者是以动反衬静。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境。最著名的例子当属王籍的《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此诗的五六句用以动反衬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其他如王维的“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动来反衬静,使静显得更加幽静、深沉。
以静衬动的例子,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用明月的静衬托清泉的动,将山林的清新、宁静之境描写的如临其境,为后面的浣女、渔舟之动做衬托。其他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些都是以静衬动的例子。
(2)虚与实之间的反衬
在古诗词中虚实是相对出现,一般情况都是以虚来反衬实,我们一般将没有的、假托的、主观的、隐蔽的、未来的,以及未知的当成虚。与之相反的即为实。
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际遇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的表达了出来。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这是设想的别后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3)今昔盛衰之间的反衬
诗歌内容的今与昔的对比,通常是用过去来反衬现在。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以形成强烈的表达效果,给人物是人非的感觉。
例如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并不在眼前,也就是虚像。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用过去的繁盛,反衬如今的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
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凯旋而归,战士们换“锦衣”,宫女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的繁盛景象;另一幅则是只有只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的凄凉景致。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乐鲜明的对比,用过去的繁盛,反衬如今的凄凉,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4)哀与乐之间的反衬
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有一种自然的欣赏和渴望,一旦遇到自己不能拥有的时候,感伤之情就会不约而至。
例如,元好问的《临江仙》: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这首词上阕回忆畅游大明湖的情景,新秋之时荷花娇艳,荷叶田田。一派美好的景象。下阙笔锋一转,景致再好,却离别在即,用美丽的景色来反衬分离愁思之深。
又如宋代李彭的《春日怀秦髯》:
山雨潇潇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木之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
第一、二联写了盎然春意中一派明媚景象:无边的春草新绿欲滴,照眼的春花撩人欲醉;春天气息何等浓郁。然而诗人年事已高,不能再去游玩,心情怎能不难过,前面的表现越美好,就越突出后面心情的消沉。反衬和对比有一定的相似,但读者万不可将二者视为相同,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某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突出事物特征或揭示事物本质的手法。总而言之,反衬有主要形象意在“衬”,次要形象是为了突出主要形象的;而对比,意在“比”正反两方面是平等的,没有主宾之分。
二、陪衬
所谓陪衬也叫“正衬”,就是用类似的景物或景色来烘托情感。说的直白点就是用好衬好,用美衬美,用丑衬丑,以悲衬悲,以喜衬喜等等。例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深千尺的潭水来衬托汪伦对作者的情谊。诗词中的陪衬有以下几种:
1、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
诗词中常用衰败、萧瑟之景来衬托人的愁苦、伤感之情,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例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首联写了急风在高天中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不停哀嚎;深秋了,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一只鸟,或许是因食物少。或许是跟鸟群失散,在急风中不停的盘旋。颔联写森林茫无边际,落叶在秋风中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奔流不息。作者写出了夔州满目苍凉的恢阔秋景,衬托出作者羁旅之愁、孤独之感,这种愁苦像落叶、流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为下文作者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流落他乡的伤感作了铺垫。
2、用美好之景衬托欣喜之情
美好之景通常给人愉悦的感受,诗词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
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描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西湖水涨,春水满湖,水色天光,白云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黄莺抢占向阳的暖树来一展她圆润的歌喉。燕子啄泥衔草筑新巢,西湖边到处是绿毯似的嫩草,平坦修长的白沙堤两边垂杨拂堤,人们在大好春光中骑马游玩,当时作者在杭州任刺史做了一些足以自慰的政绩。在政事之余常到西湖一带游赏,面对早春的西湖,作者的欣喜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西湖勃勃生机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3、用景色衬托人物
例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用桃花的鲜艳来衬托少女的面色。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
4、 以景物衬托景物
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首诗用“星星垂挂在远天”来衬托出平野的辽阔。用“月光涌动”来衬托大江在汹涌奔流。
5、以人物衬人物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中写“小乔”这样的美人,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这首诗也用了反衬的手法,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第八节 一些特殊的修辞方法
诗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自然不会只有上面列举的那些,还有借代、排比、设问、省略、双关等等。
一、借代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通俗地说,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一个与其关系密切的东西来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恰当的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简练、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
1、特征代替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用“朱门”指代显贵之家。“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其中用“绿”和“红”来代替“叶”和“花”的。
2、部分带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带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其中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用樯橹指代战船;“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用秦汉代替时代的。
3、具体代抽象。
例如“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用管弦指代音乐。“想当年、金戈铁马”(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金戈铁马来代指精锐部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用“黄”“苍”借代黄狗和苍鹰等。
二、排比
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的一起,但要三个以上。它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美,可以构建形式的整齐美,可以打造文章的旋律美。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形象并列在一起,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蓄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又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连续用了四个排比句写她到市场上去买上战马和装备做好了出征前的一切准备。
三、设问
设文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设问可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诗词中使用社会修饰手法的比较多,设问在诗中使用的例子:“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啁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
设问在词中使用的例子如:“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四、反问
反问就是无疑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例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等等。
五、 省略
所谓省略,就是依照简约、留空的原则,在语言组合中删除一些通常应有的成分。让作品产生一种形象感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诗词中的句子省略,主要为省略主语、谓语和其他一些无谓句子。
例如。“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皇甫冉《春思》)此句诗主语是某一位戍边军人的妻子。也即作品的主人公,所以这里的主语省略不提。又如“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野望》)其中“万里桥”为主语,“南浦清江”为地点状语,中间省略了谓语。
六、双关
双关也叫“一语双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可是语言表达的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喻意给人以深刻印象。例如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壮年、而今”,将作者的一生,从上到下,从兴盛到衰落,写的准确生动。而上、中、下又将作者一生由盛及衰,每况愈下的情况描绘的相当精到。其他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刘禹锡《竹枝词》)。其中晴与情同音表现了在朦胧恋爱中的男女有趣而微妙的心理。“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州曲》由于“莲”与怜同音。“莲子”也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其中“丝”谐“思”的音。泪字语意双关,明指烛泪,暗指相思之泪。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晚安!
2017-08-18 舞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