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旅行物品清单
【绘制目的】: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去顺德旅行需要携带的物品清单。另外一个额外的好处对于我来说,往往在旅行时会携带超过需要太多的物品。譬如说,一共才去4-5天,我带的衣服足够呆8-12天,造成重量负担。
【亮点】:
(1)四个主干与中心图融为一体
(2)线条比较流畅
(3)小图标画得还行,且超过10个
【绘制后检核的可提升点】:
思维方面需要锤炼的点有:
物品清单主要是给自己看的,最大的功能是提醒自己有没有携带所有旅行需要的重要物品,防止遗忘。每个人情况不同,不需要和别人比较。只是主干应该能体现主人的特征,对于主人来说,这次旅行的重点是什么,需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事后(旅行以后)我进行回顾,发现那个学习用品的部分,更多的是满足我“心安”的需求。我“以为”顺德是吃货之旅,在一日数顿之外,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思维导图的后续学习和练习,但这种太过“理想”的状况其实很难实现,因为我人性的弱点-懒和拖延。这种“可视化”的方法会让我的计划与现实去做一个呈现,让我看到自己的模式。黄乔伊老师有句名言,“看见是改变的开始”,这种事后的觉察会让我进行持续改变。
另一方面,因为我写下来,我“可视化”了我想要利用假期学习思维导图,我不断提醒自己,敦促了我把那本《记忆导图》的书读完了。这也算导图之功吧。
创意方面需要修炼的点有:
中心图过于单薄。原来的创意是“吃在顺德”,碗里如果能有丰富的美食,则视觉上冲击力会更强烈。现在的画面比较寡淡。行李箱也是,可以画一些物品,而不是空空落落的箱子。画到用时方恨少,需要极大提升自己的素材库与画功…
绘制方面可以/需要提升的点有:
1. 标题可以加上几天,4天的行程与8天的行程在准备物品的时候丰富程度肯定不一样。
2. 中心图颜色单一,不够绚丽,不够诙谐,不够拟人化。
3. 主干的绘制除了通讯用品,其他主干由粗到细不明显,显示不出“主”。
4. 一线一词上的词,用的笔不合适,太粗。
5. 阴影部分画得太纠结,有描的痕迹。
6. 洗漱那个主干线条延伸部分处理得不好,过渡不自然。
7. 学习那个主干图标,颜色单一,画得粗糙。
【解说】
1. 中心图:
“吃在顺德”,说到吃,中国人传统用筷子与碗,正好应和“广东人的广东-传统美食发源地的顺德”。
红色,让人感觉很传统中国。
蓝色的碗,想表达青花瓷的碗,只是画不来,或者说,没有花太多心思去钻研怎么画,检讨…
蓝绿色的筷子,表达吃的动作,颜色比较平静和理性,希望自己不要太过放飞自我,体重一发不可收拾。
绿色的行李箱,暗含绿色出行。除了飞机到深圳再转长途汽车和出租车,在顺德“境内”都是靠走路的,非常节能。
黄色的底色上写物品清单,再延伸到通讯用品。一来黄色作为警示的颜色,表达了物品清单是提醒自己不要遗忘重要物品。二来黄色表达通讯用品,显示了通讯对网瘾少女的重要性,哈哈。
2. 主干:(基本上都是按照功能分类)
主干一,洗漱用品
针对4天的旅行,洗漱只考虑了鞋和衣服。因为酒店提供了其他的牙膏,牙刷,毛巾,我个人习惯是不带其他的。至于护肤啥的,因为我懒,所以没带,倒不是不愿意写。
可以进一步提升/改进的,我觉得是数量,可以再添加一个分支写上“X1”。在绘制的时候没有写,主要的考虑是如果通篇最后一个分支都是“X1”,还有没有必要写。
主干二,通讯用品
因为是请了一天年假,再连上端午节三天假期,所以带上电脑。每次出行,对我来说,从体积到重量,聪重要性到使用频率,通讯用品都是我极为重要的类别,所以一定是单独放一个分支。从重要性来说,其实可以放第一个分支,因为洗漱用品从最极端的情况来说,可以当地买。从一般人阅读习惯来说,先洗漱再通讯,没毛病。
第一层分支是公司/私人。公司部分就是电脑和电源线。私人部分就是手机和相关设备。手机我要带2个,1个华为,1个苹果。自我感觉华为的图标画得挺用心,还有高光,哈哈。充电线,充电宝,插座,都是和手机同一个逻辑层次的。
主干三,学习用品
四天的行程,也不想浪费时间,所以带了思维导图相关的学习和练习资料,分别是:
《记忆导图》书,1本。
A3的纸,数张,仅用一沓的图标表示。
笔,数支,用一个内涵丰富的笔袋表示。
主干四,其他物品
剩下的一些物品,按解渴和防护功能来分,数量都很少,合并成一个分支,叫“其他”来表达。
解渴,需要喝茶,分支是茶叶和保温杯。这里曾经让我纠结了一下。除了解渴,我带普洱茶最大的目的是刮油助消化。为了一般人阅读,可能解渴更容易,只是后来想想,自己的物品清单,还是写“消食”可能更合适。
护手霜和伞,共同的作用是防护,所以归在同一个分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