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很多道理,但最后做的时候却不是那回事,和我们预期的却不太一样?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当你把自己的作品交给领导看领导提出一大堆修改意见后,你的反应总是这些我都知道只是我没做?
“会做”不等于“做好”
我们细细品味,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将“会做”等同于“做好”,这就好比很多学生拿到试卷的第一反应是,这些题目我都会做,只不过因为我比较马虎比较大意。
但其实并非如此,“会做”只是说明了从理论上你知道如何做,但“做好”需要的是你能根据理论一步一步地做好。而“会做”与“做好”还差十万八千里,这十万八千里,就需要你根据实际的环境、实际的境遇来一步一步地做好。
前不久,老板拿到我制作的转化海报之后,来了好几个问题,“你这里面的每一个标题之前的联系是什么,真的有利于你主题的表达吗?”“你每个标题下面的文字和配图是为了解释你的标题吗?”
内心的第一反应是:当时你自己写的时候不也没写好吗?现在反倒说起我来。第二反应是,你说的这些我都懂,还说个啥说。第三反应是为什么这些我都懂,最后实际操作却没有真的按照这些来做?
而这里面的核心原因便是,“会做”其实并不等同于“做好”。
于是,便有了第四反应,当“会做”时,如果才能真的“做好”呢?
为什么很多事“会做”但无法“做好”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分析清楚,为什么“会做”但无法“做好”。主要有以下几点:
1、理论是对实践的高度总结,但实践有它所依赖的土壤
理论,很多时候都是对多种实践活动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具有一般性,往往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忽略其次要矛盾。但实践并非仅仅抓住主要矛盾即可,也许抓住主要矛盾之后一件事我们可以做个80分,但很难达到100分。
一件事若是希望达到100分,是不能出现任何瑕疵的。比如当你正在和一碗鲜美的鸡汤时,却发现鸡汤里面有一颗黑色的不明物体,想必你立马会心生厌恶。
2、实践的载体是人,人总会有其局限性
人的局限性表现在人会懒惰、人会因恐惧不愿意直视自己的问题。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总会下意识地告诉自己,这件事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也许已经可以了。这就好比我当时制作转化海报时,我便会不由自主犯懒,这件事从表面上看已经和竞争对手做得差不多了,给老板看老板应该会满意的。
同时,人往往会因为恐惧不愿意直视自己的问题。在制作转化海报时,我完全可以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我是用户我看到这张海报会不会下单,如果不会,为什么不会。
但实际是我并没有这样思考,我担心这样思考下去我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进而也就放弃了直击人心的思考方式。'
“做好”的关键因素
若希望“做好”,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对话,而自我对话的核心是通过问目的确定关键问题进而找出自己不解决问题的核心原因。就比如说,做这张转化海报所有的纠结。
-我做这张海报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让用户看到这张海报时,能立马下单。
-我现在做的这张海报能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吗?
-不能。
-为什么不能呢?
-因为很多内容并没有说清楚,逻辑也不是很通顺。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因为时间比较紧,事情太多。
-如果这张海报给老板看,老板会怎么说?
-大概率要重新做,也许老板看走眼了,我就不用重新做了。
-既然给老板看会重新做,为什么自己不主动去解决问题呢?
-好像是的。
所以说,在做事时,若是希望将一件事做好,那就需要进行自我纠正。而自我纠正的核心是问自己:既然我现在不做未来别人也需要我这样做,为什么我现在不主动解决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