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林徽因,就不得不提到她的招黑体质。尤其是女性群体,非常不喜欢她,她曾经的闺蜜冰心也因为《太太的客厅》一文得到她一瓶山西老陈醋,两人反目。
徐志摩原配张幼仪也表示,最不能容忍林,反而对陆小曼不介意。
据说林身边后来只有一位女性朋友,还是位美国人。
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林徽因天生丽质,学识渊博,偏偏又是那种拔尖要强又倔强的性格。只能感慨她在51岁早逝,其实也是善终。如果以她这样的性格,赶上后面的运动,一定会被折磨得很痛苦。
在她的客厅里,学术名流云集,而这些最有思想的一群人必然会谈论时事,针砭时弊,这在当时宽松自由的民国时期,也算是美谈,但是换一个年代就必定不被允许。
据冰心的文章太太的客厅大家交流不满足仅仅是标准的牛津音了,大家几乎都是用法语的(Frangcais)。那时候几乎所有留洋回来的人把西方的自由主义发展到了极致(说实话,可能真正西方都不一定有那么开放)。
玩法国宫廷那一套,私底下找个情人,你喜欢我老婆,我看上你太太。三妻四妾是陈旧的、应该摒弃的,但是找情人是风雅的、时髦的。
比起爱慕者很多的林徽因,其实冰心也是有很热烈的追求者的。男人因为爱而不得,更是由爱生恨,索性随着冰心的笔名,改名张恨水,更是一部《金粉世家》把冰心描绘成女主冷清秋,外表超凡脱俗,实则爱慕虚荣。只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视剧版本美化之后,成为了经典。
那个时代,确实是人才辈出,每个人都年纪轻轻就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们有研究学术的激情,每个人都是在真正的做研究,没有浮躁和欲望。即便是没有经费,梁思成和林徽因也依然编修了中国建筑史。
除了专业素养,当时每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很高,是那种中文和外文双高的程度。不似现代的年轻人,中文都没讲溜儿,外文更蹩脚。
现在看来非常上成的翻译佳作,竟然很多都是老一代翻译家的作品。比如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绝对厉害,莎士比亚很多古英语和sonnet十四行诗,自由中英切换,翻译成中文都相当诗意隽永。他当时还非常年轻。还有杨绛的妹妹杨必,翻译萨克雷的《名利场》,梁遇春翻译笛福的作品《摩尔弗兰德斯》(应该算是最早的捞nv故事吧)。数不胜数,真的都是经典,是现代底蕴不够深厚的翻译者,如何都卷不过的。
在环境足够纯粹,信仰更纯洁的前提下,人们才能更用心做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