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第一卷第三章、第四章
内容: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宗教情感
1.群体的观念
观念 是某者对事物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之集合体。同义词:看法、见解、观点。
作者将观念分为两类,一类是那些困于一时的环境影响来去匆忙的观念;另一类是基本观念,它们因为周边环境、遗传定律和公众的意见而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例如:宗教观念、社会主义和民主观念。
对群体或某些孤立的个人(野蛮人、狂热宗派成员等)来说,当观念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方式时,才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由于观念只有采取简单明了的方式,才能被群体所接受,所以它必须经过一番彻底的改造,才能变得通俗易懂。改造趋势一般都是观念的低俗化和简单化。它也只有在进入无意识领域,变成一种情感(这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时才会产生影响。
让观念在群众的头脑里扎根需要很长时间,而拔除它们所需要的时间也短不了多少。群体总是落后于博学之士和哲学家好几代人的时间。政客碍于旧观念影响之大,不得不依据自己已经不再相信的真理中的原则进行统治。
启发:观念的改变,需不断重复、加强,转换成自己的情感一部分,才影响行动。
2.群体的理性
理性 是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反之就是反理性。理性的本质就是否定与怀疑。
群体的理性过于拙劣,暂且命名为推理。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类似的事物搅在一起,而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例如:从经验中得知,冰这种透明物体放在嘴里可以融化,于是认为同样是透明物质的玻璃,放在嘴里也会融化;他们又像一些野蛮人,以为吃下骁勇对手的心脏,便得到了他的胆识;或是像一些受雇主剥削的苦力,立刻便认定天下所有雇主都是剥削他们的人。
备注:上一段保留了所有例子,原因是荒唐推论在我国当今社会仍屡见不鲜,如:吃啥补啥,日本人都是混蛋等。
群体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群体所接受的判断,仅仅是强加给它的判断,而绝非经过讨论后得到采纳的判断。
3.群体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正像缺乏推理能力的人一样,群体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仅强大而活跃,而且非常敏感。一般而言它们也会认为,最不可能的事情往往是最惊人的事情。一个事件中不同寻常的、传奇式的一面会给群体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只会形象思维的群体,往往也只能被形象所打动。只有形象能吸引或吓住群体,成为它们的行为动机。侵犯者的权力和国家的威力,即建立在群体的想象力上的。在领导群体时,尤其要在这种想象力上下狠工夫。所有时代和所有国家的伟大政客,包括最专制的暴君,也都把群众的想象力看做他们权力的基础。
影响群众的想象力,采用的方式都是令人惊讶的鲜明形象,并且没有任何多余的解释,或只是伴随几个不同寻常或神奇的实例。事例必须摆在作为一个整体的群众面前,其来源必须秘不示人。
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非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以及引起注意的方式。必须对其进行浓缩加工,它们才会形成一种令人目瞪口呆的惊人形象。把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把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备注:各种娱乐节目,公众形象,公信力,眼球经济,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形象垮台,意味着影响力的丧失。
4.宗教情感
宗教情感的特点:对想象中某个高高在上的人物的崇拜,对生命赖以生存的某种力量的敬畏,盲目遵循它的命令,没有能力对其信条展开讨论,传播这种信条的愿望,趋向于把不接受它们的任何人视为敌人。
只要它具备上述特点,它就总是有着宗教的本质。一个人假如只崇拜某个神明,他还算不上有虔诚的信仰,只有当他把自己的一切思维资源、一切自发的服从行为、发自内心的幻想热情,全都奉献给一项事业或一个人,将其作为自己全部思想和行动的目标与准则时,才可以说他是个虔诚的人。
偏执和妄想是宗教情感的必然伴侣。群体的信念有着盲目服从、残忍的偏执和要求狂热的宣传之类的这些宗教情感所固有的特点,故他们的一切信念都具备宗教的形式。
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条的创建者之所以能够站住脚,都是因为他们成功地激发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情感,他们让群众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偶像赴汤蹈火。
大多数支配着人们头脑的大人物,而今已不再设立圣坛,但他们还有雕像,或者他们的赞美者手里仍有他们的画像。群众无论需要别的什么,他们首先需要一个上帝。一切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想要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方式──能够把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的方式。
即使有可能使群众接受无神论,这种信念也会表现出宗教情感中所有的偏执,它很快就会表现成一种崇拜。他的宗教信仰的对象变了,然而真能说他的宗教情感也改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