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8
文化、教育和体制
——小城散漫表达系列之“制”
火山
在科学网,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先生已经是我的好友之一。当然,他写的文章我是重点关注的,除了吸收他的观点之外,我更多的是修饰自己的一些认知。
看完了关于“死的难题”之余,我顺便看了“头脑风暴2013:中国科教界如何避免演绎‘甄嬛传’”。里面有小片段的文字介绍,附带还有视频,中国顶尖企业的领头人都在现场,还有一些媒体的评论人士也在。他们的讨论正是我一直关注的问题,对于产学研的看法,乃至做法我一直试图转身;虽然不容易,但是我毕竟还是迈进了一些。我一直呆在教育界,这个不知道好事还是坏事;好事——我避免了严重的智力冲击,保存了自己的勉强存在;坏事——逐渐沉沦的感觉,让我觉得挺压抑。
饶教授特别提到,中国最难做的是文化改良,其次是教育,再次才是体制——他也特别提到,应该“专家负责,行政监督”,不是“行政主导,专家配合”。配套项目的专家很多,都是大约的比较多,操作层面的掌握和控制,乃至附带的一点前瞻都是不容易的。毕竟,涉及到权力背后的利益分配,掌控人的意识不容易,但是现实生活的势能影响还是有点作用的。
前些日子,有志愿服务队问我意见如何,我也特别提到“最好寻觅一些主动成立个人工作室的人,并且主动提供一些支持给他们,或者直接将一些个案交由他们来跟踪”。这个都是问题追踪负责的落实和实际解决效率有关。在我们用项目来包装的背后,我们需要更多的现实支撑点,如果只是一些门面上的光彩,我相信这些事情也不会存在太久。一时的欢愉和娱乐并不是我们要的表面繁荣和热闹,偶尔参与是调节生活味道,但是成为生活的主流那样就出大问题。
我相信,深层次的问题不是娱乐所能解决的,还是我们不断去实在地面对,同时一步一个脚印将问题阶段性解决或封藏为主。如果我们不能用一些深度点的理解和理论来指引自己,我相信一些创见和行动的探索就随之而来。释放个人的潜能,同时有梯度地保护好有效的人才,兼顾不明白人的心情,这些都需要一系列的行政支持或支撑。
社会的进步如果都是由于问题暴露才改善,那么我们面临的巨变压力就更大。有些看起来突变的东西,实际上本来就存在着很多年,只是一直憋着发挥不出它的明显破坏力而已。我不希望看到文化崩溃和教育崩堤的局面,因此做一个文化支持机构也就在所难免。
网络有足够的时间让我去沉淀,只是现实存在的面貌有点迟缓而已,很多时候只是扭身适应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