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的优势终将成为你的天花板。
这句话多可怕啊,我已经遇到无数次了,就说这个公众号里写的文章都写过几次,比如:
- 认为自己从2003年开始写作,当时就按照自己的套路在博客上写,完全不管别人怎么想,于是错过了微信公众号的红利期。
- 认为自己的课程系统,觉得系统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所以,觉得其他人的不系统,就看不上别人。
- 认为自己2012年就开始做社群,现在很多小白都是后来者,我总在倚老卖来,看不上后来者。
- 认为只有系统化学习才是关键,碎片化的知识就不是知识,也懒得去学习。
诶,优势确实容易成为天花板,因为越熟悉的东西就会产生路径依赖,走得顺利了,自然就不愿意去调整。有个神奇的概念叫做熵,这是个热力学概念,但是它却可以用在系统论中,一个封闭系统的熵越多,也就是说这个系统离沉寂越近。优势将系统封闭,而偏见大幅度提高了熵增的速度!
想明白了之后,忽然发现之前的自己蠢爆了。
越是熟悉的路径依赖,越是容易产生某一种DNA。我有个小侄子高考失利,成绩非常差,问了他原因,他说平时自己最厉害的作弊手段,到高考中竟然完全无效了。当你的DNA是作弊的时候,你就会依赖各种抄袭的手段,等到作弊无效的时候,你的天花板不就自然显现了么?
优势之所以会限制自己的发展,关键有一个词:大周期,这是一个概指词,包括时间和空间。比如说我侄子在高中三年的周期中,都没有遇到天花板;比如我从2003年到2013年的十年中都没有遇到互联网营销;比如工业时代的二百年里人类都没有考虑基于信息流转的协作;比如牛顿三大定律在若干年中都没有遇到微观和光速……
福音是一种诅咒。李善友老师谈到认知之内叫知识、认知边界之外叫见识,越是稳定的系统,诅咒越强,只有不确定性才可以打开封闭系统,让系统生存的时间更长!
2
好了,拽文结束,可以认真写文章了。
今天的重点是:系统学习是一种诅咒。所谓的系统学习,大约可以理解为找到某一个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学习,并且持续深度学习,了解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框架和模型之间的嵌套、哪个是一手信息哪个是作者演绎、如何结合自身应用在生活指导实践等等。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手段,直至目前还被广泛地应用在高级学习者身上,我在《我打赌,你的学习很少设置目标》中还特别强调了我要有个学习轴心。使用系统学习方式可以帮助自己在某个领域持续投入,获得多层次的表征,更容易成为高手。
这么好的方式为什么成为诅咒?就是因为它很容易产生路径依赖,因为大周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路径依赖我已经拽文说的明白了,优势必然成为诅咒,不过你如果没有偏见,这种诅咒会晚点来。不过,晚不晚都不是关键了,而是环境变了:我们每天的24小时都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事、物给瓜分,时间变得稀缺。我的一个大学同学目前在中科院做某生物材料研究,以前他都不上网的,现在经常在若干群里交流学术心得、我也在SMZDM上发现他写了若干帖子……
碎片化不再是趋势,我们已经生长在碎片化的时代里,不仅时间碎片,知识也变得碎片,注意力更是碎成一地。
3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是不是还要强调系统学习?
当然要强调啦!平庸的方法只能得到平庸的收益,如果大众都在热衷于碎片化的生存方式,那你更要逆流而行,难走的路收益大。你看看我,我就是一个典型被动碎片化的人,一个创业者,工作学习生活千条线,每个都要投入关注,慢慢的我发现我竟然没有时间去学习了。要知道,不学习就得死(熵增),为了自救,我用了晨间学习法:每天10点必须睡,无论发生什么都去睡,然后早晨4点到4点一刻起床,用早晨的3个小时来进行系统化学习。
每天早晨,我的读者群的伙伴就会在一起共同学习、彼此讨论,我们都知道这样成长地很快,所以,我们把标准定得很高,别人看起来会觉得我们真拼。没有什么拼不拼的,为了避免那么快死掉,我觉得这是应该的。
系统的意义在于稀缺啊!我的顶级自我管理课程——做自己的CEO,每个人收费14800元,已经满员并排到明年上半年了。这就是系统的力量,从价值的角度来看待目标、知识、行动、问题管理,这就比单独讲某一个细分要更有力量。你看看很多人的某某管理课199元都没有人报,原因也在这里,没有系统化的积累,就不具备溢价能力,品牌和影响力都很难形成。
即便如此,我还是写了篇几乎是声明的文章《谁说时间被打成碎片,就不能高效学习了》,表明我的立场:系统化学习重要,碎片化学习也重要!如果在偏见的角度来看:系统和碎片是对立的,要系统化就不要碎片化,这样显得自己系统化的血统不够纯正!
呵呵,果然是偏见,狗才要谈血统,一个学习方法谈什么血统?如果你又会系统化学习、又掌握碎片化学习,那才是高手啊。就好像你是一个投资房地产赚钱的人,你会因为自己血统正而不去考虑股市投资么?唧唧歪歪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不行,但凡啥方法都能掌握的人,都偷偷去赚便宜去了,还会谈血统问题么?
4
碎片化那真是千姿百态,我只是说说我的碎片化学习方法。我先给你说个基本的认知科学的知识点:信息在大脑中的组成方式就像积木一样,一块块地组成的,如果这些块之间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有一种知识网络的打通感,而没有产生联结的信息块,就会让你产生困惑(其实,这就是知识阻塞的本质)。
通过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推论:学习的结果,形成组块最重要!
注意这个推论中,没有谈到时长的问题吧?也就是说,你是一次性学习5个小时还是一次只学5分钟,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要素,重要的是是否可以产生一种叫做组块的学习结果(一定要好好理解我当下论证的意图,不是最重要的,也是很重要的,毕竟思考的启动和深入是需要时间的,时间短的话,你的组块质量层次是比较低的啊)。所以,碎片化学习的关键是要产生组块!
5分钟的时间,很多伙伴会去听段知识音频,但是我的方式有不同,我会去听4分钟的知识音频,然后用1分钟的时间形成组块。
实现组块的方法来自阳志平老师介绍的波卡纳夫的卡片,我会把知识点形成一张张卡片。这个卡片可以是实体卡片,也可以是电子卡片。我两种都用:
- 实体卡片:请去马云家搜索卡片纸即可;
- 电子卡片:我用三种软件来做卡片,分别是备忘录、Mindnode、ProcessOn,分别来做文字卡片、关系卡片、流程卡片。
并且,作为一个高阶自我管理者,我的桌面大约是这样的:
你看我的常用Dock中就没有微信、电话,而是个人知识输入系统PKIS和个人知识输出系统PKOS,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知识的封装,而不是在微信中聊天或者跟谁打电话。(至于屏幕上红色的数字,是很多人关注的重点。如果你关注的话,那就问问你的注意力都在关注什么,那么容易就被触发器给激活了呢?要知道iphone有高级的搜索功能,完全不用考虑红点是啥啊。如果你真的受不了红点的刺激,我有个办法送给你:你可以开展攒红点游戏,看看第一排文件夹和第二排中哪个红点多,玩一段时间,你就会不太关注红色数字了。)
看一下我的PKIS文件夹里都有什么,就知道我的碎片化输入源了:
- 印象笔记 + 声之梦:我会把微信文章存到印象笔记,然后用声之梦的方式来把文字转成语音,用听的方式学习;
- Instapaper:所有稍后阅读的内容,都用语音的方式给读出来;
- 得到:我订阅了所有的付费订阅,每天通勤时间必备;
- 喜马拉雅:嗯,主要是为我的好朋友们的喜课推广的,然后就是郭德纲;
- 开智学堂:异类聚集处,大量卡片生成处;
- 新生大学:总是有些奇怪的东西出现;
- 混沌研习社:总是要听听创业者的新动向吧;
- 变速MP3:我现在每分钟听音速度可以到350字,太慢的MP3会让我崩溃。
你看,我是一个耳朵系的人。
5
我们通过认知科学的知识点,还可以推导出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知识点:光有组块只会让你困扰,最重要的是组块之间的联结!
说实话,我没有好方法,我尝试着找过很多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一个方案就是标签,用各种标签云工具,比如说点博等,都没有办法有效解决。因为任何一个信息组块通过联想都可以产生无限元标签,再者,也没有一款好工具,因此,我用了笨方法——定期翻看卡片,效果还可以的。
但是,作为一个搞目标管理的人,你知道的,我会考虑效率问题,因此我也形成了一个三层次知识输出系统,卡片作为第一个层次,在第二个层次——文章层使用时,就可以把卡片形成联结,产生更大价值。这个方法会更有效,未来我会用专门的文章来说明方法和套路。
我建议你可以自己试试看,多积累卡片,定期(每周两次)重新翻看这些卡片,你会拥有他人难以体验的打通感。如果你还能够用目标导向式的学习方式,可以系统学习,那你的学习效能可以瞬间飞起来的。
关于学习方法的系列文章,已经完成了找到学习目标、增加学习深度、借助高手表征三篇,今天的主题是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将学习效率最大化,我使用的方式是碎片化学习技能的掌握。
碎片化不仅仅在技能端可以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它会带来不确定性!这个话题我暂时不展开说,但是,不确定性是让熵增减速的有效方式,从大周期上看,它可以让系统的生命延续更久,这才是碎片化最重要的意义。
最后,我放出我的大神导师欧阳伟老师的话:
我想,欧阳老师的话,就是对不确定学习方法的一个非常好的诠释,理念、方法、工具都有了~这也是他持续强大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