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妖魔鬼怪,其中白骨精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白骨精的剧情出自书中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尸魔“白骨夫人”为了长生不老,一心想吃唐僧肉,为了迷惑唐僧等人,无情地杀害了庄稼人一家三口,并借凡身企图接近唐僧。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却反遭唐僧“驱逐”,这是为什么?
《宝台经藏愿文》:“五种法师,俱得六根清净。”出家求佛,需要做到六根清净,即需要摆脱家庭、世俗的困扰。《西游记》中,唐僧潜心修行,虽一心向佛,但是却还未真正做到六根清净,不念世俗一切。唐僧是个凡人,他需要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包括吃饭、睡觉、与人交际,与各种困难作斗争等等。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这都是人最基本的生存特征。从本质上看,唐僧没有办法摆脱世俗的困扰。
再者,对他而言,白骨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非是妖,因为他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无论是少女、老妪,还是老翁,那都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在他眼中,这一家三口,本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而孙悟空不念人性,一棍打死了三人。看着年轻的少女、年长的老妪、老翁死在自己眼前,他心中充满了负罪感,也正是如此,他才如此强烈欲要赶走孙悟空。
白骨精故事反映的是家庭社会伦理与佛学理念的冲突。佛家认为,出家人要修成正果,就要斩断六根,抛弃“一切外物”,只有舍“小家”,才能圆满完成修炼,才能普渡众生。但是,要做到不为世俗困扰并不易,这也就是为什么唐僧还需要继续西行取经的原因。在白骨精这个问题上,唐僧看到的是一个小家的幸福,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背后潜在的巨大威胁。面对孙悟空的劝说,他无动于衷,而是完全沉溺在自己所虚构的表面幸福上,也正是这种天真善良的想法,让他一步步踏进了敌人设好的陷阱里,最终,险些害了自己性命。
唐僧是一个平凡的出家人,没有任何法术,西天取经路上,吃饭靠化斋,睡觉要借宿,即便过一个河,也需要找船夫摆渡。他是一个手无寸铁之力的僧人,平日里,他连一只老虎都斗不过,更何况还需要和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斗智斗勇,这简直比登天还难。为此,倘若没有孙悟空等人协助,唐僧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完成这项西天取经的艰巨任务。
白骨精为了接近唐僧,三次转变身份,变成少女、老妇人、老翁,面对变化多端的妖怪,他自然分辨不出。其实,不说他分辨不出,就连具有法力的猪八戒也被骗了过去。唐僧不是孙悟空,他既没有火眼金睛,也没有透过事物看本质的能力,为此,当孙悟空劝阻他时,他一再选择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一切,而不愿意听信孙悟空的话。
行者道:“师父,你面前这个女子,莫当做个好人。他是个妖精,要来骗你哩。”
三藏道:“你这猴头,当时倒也有些眼力,今日如何乱道!这女菩萨有此善心,将这饭要斋我等,你怎么说他是个妖精?”
对唐僧来说,眼前的村姑分明就是一个善良的女性形象,跟凶狠丑陋的妖怪完全占不到边。他的善良和笃定的自信,让他的团队都陷入了危难之中,但他却浑然不知。
白骨精三变凡人试图接近唐僧,孙悟空多次提醒唐僧此乃妖怪所变,唐僧依旧不为所动,继续坚持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既体现了唐僧固执的一面,也体现了唐僧的普通平凡一面,唐僧毕竟是肉眼凡胎,斗不过妖怪,乃常情。
唐僧是个出家人,一向慈悲为怀,白骨精非常聪明地抓住了唐僧善良的个性特征,巧用各种计谋将被动局面化为主动局面,一步步牵制唐僧,让其与孙悟空起争执矛盾。为了骗取唐僧信任,白骨精从一开始就阴谋好了一切,先是化身成少女,巧用各种花言巧语来迷惑唐僧:
“师父,此山叫做蛇回兽怕的白虎岭,正西下面是我家。我父母在堂,看经好善,广斋方上远近僧人,只因无子,求福作福,生了奴奴,欲扳门第,配嫁他人,又恐老来无倚,只得将奴招了一个女婿,养老送终。”
佛家思想认为,父母之敬,儿女之情当以遵奉,天地万物自然,人情之念,都是芸芸众生的代表。所谓普渡众生,自然是要具有博爱大同思想。
唐僧吃斋念佛,菩萨心肠,听闻女子如此孝道,心中自是对这位女子充分敬意。再者,女子甚至还主动要给唐僧斋饭,唐僧便是被其好心感动到,他哪曾想到,这位看上去如此清秀善良的少女是个妖怪。
当孙悟空点出破绽,第一,荒无人烟的地方只有一户人家,第二,女子所送斋饭都是些青蛙、癞蛤蟆时,唐僧有所迟疑。但是在这之后,看着老妇人哭诉着寻找女儿,加上猪八戒添油加醋,唐僧又再次信以为真。孙悟空第二次打白骨精,唐僧一见,惊从马落,于是又开始念起了紧箍咒。最后,当他看到老翁悲痛着寻找妻儿时,他的感性终抵不过理智,最终一怒之下赶走了孙悟空,不念任何旧情。
当初,孙悟空打死以打家劫舍谋财的盗贼,唐僧也曾为之而念紧箍咒。在唐僧眼中,平凡百姓,纵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命都不该由孙悟空管,他信奉“命自有天收”。对于白骨精变成人的模样,他肉眼凡胎自是看不见。在唐僧看来,孙悟空棍棒之下打死了三条人命,这是杀性太重,是劣性太顽固。西天取经是为天下,为普渡众生,而孙悟空却一味触犯佛家底线,为此,只有将其开除,才能减轻罪恶感。
《西游记》是一部神奇魔幻的小说,也是一部反映佛学文化的小说著作,这部小说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佛本行经》、《维摩洁经》等佛教经籍的影响。《西游记》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宣扬佛法无边、普救众生的理念,而这种理念在“ 三打白骨精” 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