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剖开轻描淡写去见浓妆墨彩
历史有怎样的面孔?《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以代入感极强的文字,剖开大明王朝为人知不为人知的面孔,读这本书就像是欣赏一场精彩绝伦的大戏——你方唱罢我登场,入手绝对不亏。
(1)
朱元璋恍恍惚惚得了天下,纸醉金迷许久,惊醒且回头,那个凤阳的小男孩说,他野心就大了,他想要千秋万代。
朱棣敛下眼里的厌恶,换上伪善的面具,骄傲的高傲的内心丢下,换称赞连连,那样分明的伪装,谁会想到你是个彻头彻尾的流氓。
海瑞是敢于自虐的清官,他从来不会去适应世界,他要做滔滔世界的中流砥柱,他不害怕与世界为敌,可是得知皇帝驾崩的那个晚上,他终夜哭不绝声。
魏忠贤误打误撞得了皇帝的信任,毕竟谁也不知道他早年服侍的小屁孩误打误撞得了天下。一时权倾朝野落得仓皇自尽。
吴三桂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了,可是什么改变也没有。物极必反,他一直是走投无路,遁入佛门却也无可指摘。
郑成功血液里流淌着海水。他有情怀有理想,他不甘于为所谓文明开化下的条条框框束缚。可是历史告诉我们,不顺从的人民没有好下场。
(2)
接下来是关于张献忠的一点感想。
他本来就是个农民,是个粗人,也没有必要装什么知书达理深明大义。十几年来他在马背上度过,看生死根本没有那么重,他有浓妆墨彩的一生,他传奇的故事为后人所传颂。杀人如麻也好,身先士卒也罢,当年走投无路踏上这条不归路,早该做好终生不为人所亲近为人恐惧的准备。大明王朝表面上装的太好,农民骨子里的奴性也使然,数场农民起义连连爆发李自成也好,张献忠也罢,除过揭竿而起,别无他选。这是历史的必然性,无可厚非。只是书中有一段描写特别生动:“几个月前,他们还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田间遇了人会憨憨一笑,有外来客,也许会尽地主之谊,如今他们油锅里炸婴儿,麻木不仁”。我们不能说他们骨子里是嗜血的,他们骨子里更多的应该是卑微,可是那场起义把一切都改变了。亲历了战场他们少了对生命的敬畏,也许一个个夜晚他们从梦里惊醒,白森森的人骨,血淋淋的尸体也许让他们干呕流泪,可是再一醒来,他们没有回头路,只有提起刀砍一个人再砍一个。不是本性是恶而是想不想活命的问题。杀戮只有没有和无数次的区别。经历了起义,他当了皇帝,此时此刻他终于有时间来认真思考他走来的路。这个时候他才会发现他不喜欢人血。作为一个农民他打心眼里害怕文人学士手里的笔,害怕他们的一腔孤勇一篇篇文章拉他下地狱,这是在劫难逃。而他这一生只有两个瞬间是自己,一个瞬间是战场,另一个是丢了自己的王冠抢过来侍卫头上的布帽戴上。张献忠到底习惯不了,也不应该淌这浑水,他和别人不一样的,他不是做皇帝的料。那么他可怜吗?那么我告诉你他不值得的。拿起屠刀之后,往后再忏悔也无法磨灭那些错事。
(3)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颠覆了我对历史的看法。可以说从前我只知道公元多少多少年明朝建立,谁建立的,历任皇帝有些谁,再多少多少年亡国。我没想到一个朝代背后有这样多刻骨铭心的故事,这样的阅读感受是历史书与文献绝不可能告诉我们的。而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以及我们的家国情怀我们的三观需要这样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