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此拟定标题时,是清朝以及之前的朝代可以这样,读一本《道德经》可以知道道法自然,读一本《论语》就可以知道忠孝礼智信,读一本《孙子兵法》就可以知道战争必须要保守、谨慎看待作战,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现在各大学衍生或研究的专业太多,还必须各专业融会贯通,难亦、难也。此前做学问可以这样。
标题是这样,可见精读的重要性。
曾老的读书不二法则:
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徇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帅。
前三篇是精气神的提升,现在从内心的修养开始,那时候读书可能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或是拜大师),不像我们朗诵一遍就过去,而是研读、精读,用笔批点二三,然后文人交流碰撞。
为何要这样读书,除了“卖弄”学问之外,治国策略以及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养成读书习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是给标题写文章,类似高考作文,要体现中心思想、治国纲要,或是文人作字诗词百首不得其厌,寻常人用在生活和教育较少,而今大有不同。
故读书和科举千丝万缕的联系,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三年一次)——会试——殿试。
1.童试:童试是科举考试的起点,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县试为童试考试中的第一场,由县官主持,通过之后才能取得府试资格。府试通过后就可参加院试,这三场考试层层选拔都通过之后,才有资格参加下一级别的应试。
2乡试:乡试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二级考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
3会试: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因大多在二、三月份举行,故又叫春闱,举办部门为礼部,所以又叫礼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4.殿试: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由武则天创立,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考中者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和探花。
这流程严谨性,难怪范进中举,70岁的人考上了都要疯了。
曾国藩也不例外,二十三岁考上秀才后,在家人的鼓励下,接着去北京乡试,第一次不中,次年皇太后六十大寿加恩考试(不用等三年),结果又不中,心情低落特意去游历山水,本可一路南下回家,结果从天津、山东、江苏、江西绕一圈返回湖南,在江苏南京游历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不曾想到后来会和死对头洪xq打一仗。
游历也需要本钱,结果来到半路中途,找他老爹的朋友借钱,他老爹的朋友也是个当官的,本来想借30两银子的,最后他爹的朋友易作梅慷慨解囊,看曾书生往后大有作为,就给他100两银子,曾书生高兴的不得了,有资本更好的游玩。
几天酒足饭饱后,发现还有这么多银子,自己也喜欢读书,就去图书馆逛逛吧,没想到这个二十三史吸引住他的眼球,一问老板多少钱,老板说不贵不贵100两银子,这到八辈子霉了,怎么这么巧,买书的是不是算命的,怎么知道我手里多少钱,真无奈啊。
结果,纠结无奈啊,喜欢就上,把贵的衣服也当了,就拖着点书回家当礼物。
可快到家门了,这考试又落榜了,还签了一屁股债,如何像老爹交待啊。
老爹点了根烟,抽了一大半,才开始讲话,1.不责备考试不中,缺四两拨千斤说买书是好事情,好习惯继续养着,买书的钱我替你报销。2.买书的初衷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的关键是细心研读。
而后就读出他的方法,有三层意思:
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
这里更体现出“点”的重要性,精读体现专一不杂、沉浸式读书
东看西阅,徒徇外为人
读书要读出精髓,要圈点、做笔记,学到什么,我之前怎么做的,我需要改进什么,我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运用,不可草草了事就读完一本。
就像数学学的一个定理,学出来意味深长,处处皆用。
每日以十页为帅
连续性,延展性。古代读史,十页已经算很多了,要花至少一个多小时读书。
书中金句:
1.学习的境界是先入乎其内,然后出乎其外。
2.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需从容含有,今日看几遍,明日看几遍,久久自然有益。
我的感想:全说中我的要害。
其一: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记忆力严重下降,正是因为碎片化从头脑一过,怎么来怎么走,未经过思考,而不是精读,几遍甚至几十遍的积累,导致什么都想学却什么都学不会,长此以往形成焦虑,自以为会很多,实则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记不住,记不住的东西是不会产生影响的。反面:专一不杂读书,比如写论文、读人物传记记忆深刻。
其二:当初买书也是东南西阅,没有成体系的阅读,学东西是要针对一个点攻克,专篇专题的读,然后几个专题就成网,而不是草草了事,没有体系的阅读都是白读,反之,没有体系的健身都是浪费时间,且方法错误,不可逆的伤害。
其三:读书做扎记,与一书要“点”完。而不是一书要看完,勤批点,结合自身及心得做笔记。
其四:年轻多游历。读书、问道、行路、切磋、拜师是在门外发生的事,恰逢之时,多游历。不能无独有偶,独自死磕。
其五(第二遍反思后):精读就是要读经典,知识是无限的,学而无涯而知有涯,但智慧就那么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