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文、听导读、学习视频、音频课程心得✔:2分
今天汪阑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传习录三》,《此心不动 心生万法》……
带着问题去听学
1.您对“先成为那样的人,才能做成那样的事”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如果我想做成某件事情,首先需要成为一个具备相应品质和素质的人。我需要具备足够的实力和经验,才能够成功地应对挑战并完成任务。 成为那样的人是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必要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完成任务。例如:如果一个人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他需要具备编程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基本素质,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技能。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编程挑战,编写出高质量的代码。 所以,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够在未来的挑战中更好地应对和完成任务。又例如,我卖米蕉,我要清楚这棵蕉果什么时候收最有成效。如何让蕉果熟得过,看起来美观。那我要卖的价钱客户才最愿意给我价值,买我蕉果的人又开心,又拿到好的品质。当然他下次还会想吃蕉果,当然还找我来买,或者介绍别人给我。也带过很多村里的人过来广州卖蕉果。就是赚不到钱,人家不愿意买他的水果。我想:此心不动 心生万法,恰到好处的说明了他为什么没赚钱?
2.对一件事情的抉择,您是否能辨别出,是私欲发用,还是良知发用?
当我面临抉择时,辨别时,是私欲发用还是良知发用是很重要的。私欲发用通常是指出于个人的欲望、情感或者偏见而做出的决策,而良知发用则是基于理性、客观和道德原则而做出的决策。
要辨别出私欲发用和良知发用,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自我反思。首先,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动机和出发点,看看是否是出于个人的私利或者情感而做出的决策。如果发现自己的动机不纯,那么很可能就是私欲发用。其次,我们需要考虑决策的后果和影响,看看是否符合道德和理性的原则。如果发现决策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或者不道德的结果,那么可能就是私欲发用。
然而,有时候私欲发用和良知发用可能非常相似,很难区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思考和权衡各种因素,尽可能做出最符合道德和理性的决策。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不断完善自己的良知和道德水平。举个例子来说吧:昨天的效果特别难卖。我也不急,因为天这么冷,拿水果的气确实不舒服,当每一个人过来询问蕉果的时候。我告诉他,天这么冷,现在吃这些蕉果效果不怎么好。我拿两个蕉果送给你,先拿回家品尝,好吃的,下次帮我点个赞,不好吃就告诉我,让我下次做的更好。大多数询客都是买水果回去的,因为我的真诚。不过我加了一张名片放蕉果给他。如果真的不满意告诉我,我微信退还款。
5、①读家书后感悟√:1分
今天阅读张玉老师的优秀家书《有问题看自己》说到:小的时候打骂几下还管用,孩子长大以后,这招就不管用了。这种情形很多来自我们人自己的自我保护的学习成长。随着孩子的成长,打骂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带来负面影响,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失去自信、甚至会模仿父母的暴力行为。因此,父母应该采取更温和、理性和科学的教育方式,如引导、沟通、鼓励等,来帮助孩子成长。同时,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权利,不要用强制和压迫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张玉老师爱你哟,么么哒。
②听点评感悟✔:1分
今天听禚启秀老师点评责善,听到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_→强调了自我控制和内心的平静对于思考和获得智慧的重要特性。首先,知止是前提。知道适可而止,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界所干扰。其次,定是基础。心神安定才能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情绪所左右。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镇定和冷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问题。再次,静是关键。只有内心平静,才能更好地思考和判断。在繁忙和压力之下,保持内心的平静需要修炼自己的心态和意志力。最后,得是目的。经过以上几个步骤的积累和沉淀,最终才能够有所收获。这不仅仅是指物质的收获,更是指内心的成长和智慧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