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的第一个假期,很多老师布置了项目化、主题式、探究式作业,这是适用新的教育政策,落实核心素养的好办法。
项目式又称PBL,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注重持续性的深入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项目式更是项目化学习需要解决某个问题,产生可见的公开成果,引导所有参与者和公众对成果进行评论和分析,成果的修订、完善、公开报告的过程被看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问题的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不特别强调最后产生人工制品的成果,最后的结论可以是开放的。就问题性质而言,项目化学习中所研究的问题能更偏向于真实世界以及在真实世界中如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思维的技能来解决问题,而基于问题的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可以更加抽象。
也有人问:项目化学习和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有什么样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小课题研究可以是基于学生自己个人的兴趣,但是我们谈的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另外一个重要差异在于,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往往切口比较小,但是项目化学习最终指向背后的大概念或学科中的最核心最本质问题,需要学生持续不断的探索,这个探索甚至可能是持续终生的。
老师们还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是:项目化学习与stem、steam的异同。从我们目前所做的文献研究来看的话,STEM、STEAM就是项目化学习中的一种,只不过它比较偏向项目化学习当中的科技、数学整合的领域,而项目化学习还包含其他如人文、历史、语言等更多领域。
关于项目化学习与主题式课程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内在结构上。
主题式课程其实比较多的是指向“多学科”。比如说把帽子作为一个主题,不同学科如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各学科间是割裂的。而项目化学习更多的会采用跨学科的方式,通过学科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持续性的探究来达到对问题的解决。
但是我并不是说这两者之间一定要有一个高下之分,而是看你的教育目的。如果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让学生对这个关键概念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进而产生心智上的迁移,那么项目化学习是比较适合的。但如果你只是希望学生对这个主题有更多一点的了解,让他看到不同的学科可能会有不同的看待问题的方式,那么主题式课程可能也是适合的。
项目化学习是朝向素养的,和项目活动是不一样的。
譬如这个七年级生物寒假作业就是实践活动作业“一起种菜吧”。
分成了活动一:《种子的萌发》可以参照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①绘制种子结构示意图(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②学生在家庭发豆芽
活动二:《植株的生长》家庭种蒜苗
活动三:《开花和结果》
解剖鲜花(百合花比较合适),进行贴图(将解剖的结 萼片 无营片 花柄和花托 花托构有序的贴在一张白纸上)。
这个就是一个活动,既没有问题设计,也没有活动分析,没有组织探究合作,对于结果也没有分析,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还是略显单薄。
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是这样的:
在我们研究项目化学习的起步阶段,我们也经历了这样的探索:
夏天来了。孩子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太阳太大了,植物要被晒死了。怎么办?老师带领孩子们想出了解决办法——做遮阳棚。于是,老师带领小朋友们用遮阳伞和其他材料做出了遮阳棚。
这就是我们研究起步阶段做的相互学习,这个情境和刚才民国案例的情境是不是很有共通的地方?孩子们发现了一个问题,然后就去做,去解决这个问题,做出了产品等。这是不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素养导向的项目化学习呢?
对此,我们进行了不断地思考和迭代,来探讨素养导向下的项目化学习到底是怎样的,因此我们给出了新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我们引导孩子们在做和他的思维、他的身体和他的大脑之间建立起联系,要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和抽象的思维之间不断地建立起相互的关联,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
对现象做再观察
所以,针对上面这个案例,我们首先要引导孩子们对现象做再观察:植物真的要被晒死了吗?小朋友很可能是基于很粗糙的观察,他马上就得出一个结论说植物要被晒死。大家如果仔细地去观察一下,是真的要被晒死吗?
对事物做区分
然后你要对事物来进行再区分,是所有的花草都被晒死了,还是说有一些可能是被晒黄了,有一些可能是被晒蔫了,有一些可能是已经奄奄一息了。
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
然后再进一步,我们要去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那些容易被晒死,或者还是很精神的那些植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怕或者不怕太阳呢?
你要看到,当深入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继续引导孩子去关注到植物和太阳或者植物所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这恰恰是隐藏在项目化学习背后的核心知识。在这样的核心知识背后隐藏着你想要孩子深入理解的关键的大概念。这就是项目化学习和以往的机械训练的区别,项目化学习最重要的其实是它的过程的价值。
提出可能性的解决方案,进行决策分析
回到刚才那个案例,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思考:对于那些容易被太阳伤害的植物,我们有哪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是不是都要去做遮阳棚?对于不同的解决方案,怎样进行决策分析?当我们在真实世界中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是不是也要经常做权衡?权衡其实就是在情境中思考各种优劣势来做出判断和选择。
验证自己的方案
作为项目化学习,本质上是对学生一种大的格局观、大的策略性知识的关照,学生要验证自己的方案,比如上面这个案例中最后采用了遮阳棚这种方式,那么那些容易被晒死的植物是不是就减少了呢?
那学习到这里就结束了吗?
不。我们所说的素养导向的项目化学习,还有一步是需要进行迁移。我们要注意到项目化学习中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是不是可以再迁移到其他的情境当中去。学生不可能通过一次实践就能形成迁移,需要在类似的情境中来进行复盘,再思考,再建构等,再次和同伴分享我们到底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来达到我们所说的素养导向下的项目化学习。
所以简单一点讲,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对真实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持续探究,达到对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和思维迁移。
基于上述思考,在我看来,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的特征包含以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指向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
第二,指向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和思维的迁移。
第三,指向真实而有挑战性的问题,用高阶驱动低阶的学习。
第四,有持续的探究与实践。
第五,有凝结核心知识的指向驱动性问题解决的公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