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128
卷三·经脉第十
7/23
原文: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颔”字错误,当为“颌”——译者注)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原文译文对照:
~~~~~~~~~~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始于手小指外侧端(尺侧端)指甲根角外横旁0.1寸处的少泽穴,
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
沿着手臂外侧(尺侧),经前谷穴、后溪穴、腕骨穴,自腕部尺侧高骨处而出,自尺骨下缘的阳谷穴,循手臂尺侧缘一直往上,
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
从手肘内侧(尺骨侧)后的两筋之间(即两骨之间)的小海穴而出,循上臂外侧(尺骨侧)的后面(手背面)之边缘继续上行,
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
自肩骨与臂骨相分解(也即相连接)处——肩后骨缝的肩贞穴处而出,在肩胛骨上绕行,经臑俞穴、天宗穴,与肩上部位相交于乘风穴、曲垣穴,
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本经主脉沿肩颈连接部继续斜上,经肩外腧、肩中俞,与督脉相交于大椎穴,自大椎穴前行至缺盆穴(锁骨窝),向下进入体内,循咽喉下到胸部,络通心脏,下穿横膈膜,抵达胃腑,继续下行至脐上二寸处,使本经气血最终归属于小肠腑;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本经在颊部(侧脸部)有一条支脉,乃自缺盆穴循侧颈、经天窗穴、天容穴、颧髎穴上到外眼角的瞳子髎穴,又从瞳子髎穴后退到听宫穴,进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本经在面部(正脸部)也有一条支脉,自颊部的颧髎穴分出,斜上到䪼部(自眼眶下方到颧骨与上牙床相交接之处),抵达鼻部两旁之上迎香穴,再上到内眼角处的睛明穴,在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自颧髎穴至睛明穴,此段线路乃斜络于颧骨部。
是动则病嗌痛颔(“颔”字错误,当为“颌”——译者注)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当外邪侵入本经,会出现咽喉疼痛、颌部(口腔上下)肿起、不能左右扭头、肩痛如被拔扯拉拽、上臂痛如被折断的证候。这些都是本经所过之处。
是主液所生病者,
当外邪侵入本经,因小肠主泌清别浊,若其有病变,则会水谷不分,因此将主要引起水液(组织液)方面的疾病。凡人体两大骨相接之处的关节液、补益脑髓的脑脊液、润泽皮肤的皮肤组织液等处,都谓之“水液”,即组织液。组织液的新陈代谢由手太阳小肠经所主导,如果小肠经受病,则邪气充斥组织液,使之成为病液,则病液随本经脉气所及之处,将流散诸病。
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患者会有耳聋、眼白发黄、面颊肿大、颈部、下巴、肩、上臂、肘、手臂外侧面(手背面)后方边缘(尺侧缘)疼痛的证候。这些地方都是本经所过之处。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上手太阳小肠经的种种疾病,属于邪气过盛引起的,就用泄刺法施针;属于正气虚衰引起的,就用补刺法施针。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属热的病症,就采取用力速刺、快进快出的针法,以利于泄放病邪;属寒的病症,则因有寒痺在分肉间,故须虚留针经久,以待热气汇集,从而补实正气。
陷下则灸之,
若经络中血气减少,以致脉虚下陷,则用灸法更合适,以火气壮旺经脉,宣通经络、补实正气。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若既非邪气充盛、也非正气虚弱,而是仅仅因为经气运行失调所引起的疾病,就在本经的腧穴取刺调治。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
所谓邪气过盛,即人迎处脉搏的跳动,比寸口处脉搏跳动大两倍;
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所谓正气虚少,则指人迎处脉搏的跳动,反而小于寸口处的脉搏。
~~~~~~~~~~
老黄历择吉,2024.5.11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27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