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先生在西南联大念中文系,沈从文老先生讲小说创作。那方法很特别,不像讲课,却胜过讲课,效果出奇的好,后来成为小说家的汪先生,念念不忘。我总想,沈老如果能写一本写作教材,那价值保准不比那本研究古代服饰的大部头,差多少。遗憾的是,他没写。
最近看到一本《写作是什么/给爱写作的你》(代智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竟然产生个胡乱联想,觉得那个遗憾,被这本漂洋过海远道而来的洋书,补救了。
这本书的作者克莉·梅杰斯,会让许多人发愣,不知哪方人士。其实她名震江湖,是个新媒体巨大平台的楼主,超级网红,身后跟着一行连一行的无数粉丝。
书的封套上对她有这么几句介绍,青年评论网的编辑和创始人。这个网是发表短篇小说散文和诗歌的文学期刊,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的阅读奖。很牛是不是?
克莉是个70后,从小学5年级开始写小说,一点没输在起跑线上,有33年写作历史的作家,8年讲授写作课的大学老师,一个刚学走步的小女孩的妈妈。
想知道的更多,可以上她的网站,www.kerrimajots.com。
这么些经历,决定了读者捧起《写作是什么/给爱写作的你》这本书,第一反应必然充满好奇和期待。你若是走到图书馆写作理论的书架前,那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书本,都是它的祖先前辈,足有几代。但是,这个愣头青小子辈,一橫空出世,立刻让无数道目光感到惊异,惊诧,惊艳,惊喜,反正离不开一个惊。
书的第三部分是“展望出版”,看看里面几个小标题,“谋生之道”,“出版时刻”,“团队努力”,还没读,眼前已经被里边闪耀着的时尚火花,照得通亮。积满岁月灰尘的那些老牌大作,会不会感到几分后来居上的威胁?
传统的写作理论,面目大体都很相似。是术语,概念,论述,引经据典的叠加组合。或多或少,都枯燥呆板冷漠,居高临下地进行训诫,还玩玄妙,如雾里看花,叫你找不到北。
这个克莉可不这样,来了个逆袭,把老套的思路和结构,打乱得七零八落。她用她看书一样的闲散样子,“泡了一杯茶,坐在沙发上,盖着毯子”,和你扯闲篇儿,聊天。以自己的经历,创作实践,挫折,苦恼,探索,成功,喜悦,尤其是身边的琐琐碎碎,当成教材,亲切,面对爱写作的你,随意地述说着写作是什么。就是在这样的不经意间,暗藏着的理论干货,像汩汩水流,淌进你那颗渴望成为作家的心窝里。
比如大家都喜欢看电视剧,可克莉眼睛盯着荧屏,心里却想着小说。她列出十条她迷上的那部《另一个世界》,“教给我的有关小说创作的事情”。
里边有“人物是很重要的。你需要用你的人物吸引观众。”有“在伤感的时刻出现一点点幽默会很不一样。”有“每个人都喜欢看的事件有:举行婚礼、谋财害命、人物起死回生或者其它类似的大事件。”有“看到某个人物遭遇不幸,绝对比看到她悠闲自得地在夕阳下闲逛要有趣多了”,以及别的。
她在书里列出的这些,是经过敏锐细致的察觉,发现电视剧并不都是肥皂泡,值得借鉴的亮点真的很多,小说写作能够从中领悟到许多表现手段。她就是用这样的眼力,无形中给你上了一课,使你脑洞大开。
她还说到“偷听谈话”,并且专门安排一节。你见过哪本书,把“偷听”和写作理论捆绑在一起的?
她说:“一切能偷听到的谈话,我都不会放过,而且越杂乱有味的越好。”“要不是我偷偷地观察她们,我的思维方式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复杂、有趣。”
而落实到具体的小说写作中,她告诉你,写好人物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是一定要写好对话,而写好,很难。可以帮助你的是“偷听”,它带给你的重要收获,恰恰“是能教会你一个写作技巧。”
“你将听到各种各样的语调、句型,同时还伴有各种停顿、叹气、结巴以及身体语言(如果你能够看到谈话的场景,而不是在门后隔着玻璃偷听的话)。”
当然她不是号召去偷听,没写在书里的话应该是,在一旁听,完全能够取得你想要的结果。那么,挤地铁的时候,在大拍档吃串儿的时候,甚至进公厕方便的时候,都是学习小说对话的好课堂。关键在于,你得变成一支录音笔,真实细心周全地把这些储存在记忆里,最后升级为有用的写作资源。
在写完第一部分“开始写吧”和第二部分“写作生涯”之后,已经涵盖了与传统写作理论相应的一些章节,也可以说,爱写作的你,必须具备的素质修养,该说的克莉都已说到,这本书应该画上最后一个句号,她关闭电脑,伸个懒腰,可以披着毯子去喝杯咖啡了。克莉就是克莉,她没有。接着写了我前面简单提过的第三部分“展望出版”,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
出版好像离开了写作范围,但依照当下市场营销的链条,出版显然是写作的一个环节,是落实写作愿望必得经过的路。
比如,首先写作者都回避不了的,是要确立自己的身份标签。用克莉的话说,你要不要把写作当成“正式工作”,做个职业写手?她以两位成功的写作者为例,做了分析后总结说:“写作之外的正式职业,不仅给作者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和职业安全感,还让他拥有大量的可运用于写作的经历和材料。”
她风趣加实在地认为:“如果写作不能让你赖以生存或者支付房租,就是业余爱好。业余爱好可以让一个人投入巨大的热情,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这不是工作。”
据我所知,不少和爱写作的你同样的年轻朋友,都为是不是把写作当成职业这样的选择,左右摇摆着,拿不准主意。听听克莉的话,即使没打开一道门,也会给你开扇窗户吧。
克莉还在“出版时刻”一节,讲述不少十分具体的情形,像“我要怎么写投稿信”,“学会对退稿信'视而不见'”,以及“怎样寻找一位代理人”等等,都是经验之谈,像手把手教你操作手艺,当你的好师傅。
对克莉这本书,我这个曾经爱写作,如今一脸沧桑的老文艺,实在没办法做出全面周到的介绍,更不要说评价。上面说的这些,恐怕还有不少误读,我很担心。
还是听听克莉的自白,最靠谱:“这不是写作手册,不是教科书,也不是指导书”,“仅仅是你与我的书,因为写作能让我们审视自我,给我们带来快乐,因此我们走到一起,探讨'写作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成为作家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仅仅是你与我的书”,说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