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翼江亭。
英雄的身后是这块险峻但面积并不太大的台地延伸部分,台地周围沿山体建了一圈仿古的城垛,用来重现古代作战时瞭望和防守的工事。
近至城垛边沿,眼前的景象不禁让人的心神灿然为之一振。透过崖前茂密的树梢,垛外大地突然变成了一幅可有可无的画面背景,苍空大地,荡然不见它物,唯有一瀚大江从天边滚滚而来,洪波浩浩,涌流荡荡,恢宏奔涌的气势顿时让人觉得脚下的山体都在慢慢隐退。呵!怪不得小说家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的开篇就写到,“滚滚长江东逝水”;眼底就是被无数文人墨客咏唱了千年的滚滚大江,不知道罗老先生在完成《三国演义》这部巨著之前,有没有亲临过这片台地,但是他老人家对历史的感觉却是那样的精准,那样让人敬服。
一月前,我曾坐长途班车返乡途经荆州,当班车越过荆岳大桥时,我才平生第一次较近距离地望见了从桥下川流而过的长江。由于班车行速较快,还没能仔细的瞧瞧江水浪涛的缓急,疾驰的车窗就已经使出了桥头的收费站口。这回重新面迎大江,没想到竟然是在这里,而且此次还不是专程为看江而来。我的心底不禁有了些许的激动和欣喜。
因了方位的落差和周围树木的遮掩,此处城垛并不是瞭望江景的最佳位置。来不及领味初临江水的壮美和喜悦,便忙缩过头来,往台地中央能望得见更远江景的清亮地方走去。
往前几步,台地中央接近江边的一侧,一座檐挑脊飞,玲珑五彩,展翅欲起的六角凉亭,挡住了视线。近亭前一看,亭台顶端的梁眉上,三个精妙的书法题字让人惊喜的心情更加跃跃欲翅了。
“翼江亭”。
呵!这,就是传说中的翼江亭啊!——坚稳峻健的基体,锦绣端庄的亭身,地理天然险要,工艺巧夺天成。六翅均衡对称的飞檐,象是要飞回古代的风筝的翅膀,把这一方胜地的精致,厚重,空灵,险要,峻巧,凌厉,恰当和有序,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再举目细看,题刻下方麻刚石掕形岩柱上左右雕配的楹联:
江水无情红,凭吊当年,谁识别子布危言、兴霸良策;
江湖一望碧,遗留胜迹,犹怀想周郎身价、陆弟风徽。
楹联上下隽永明秀,端庄深雅的书法,意境高远,思接千载的文字,更是把这一方形胜的悠悠往事,苍苍时空,表达的象大江一样浩广深远,回味悠长。
登上翼江亭亭台,目光投向西北,刚才在城垛口还只看得见半景的浩荡大江就尽在眼底了。汹涌的江水,无尽的天涯,江上漂泊游走的取沙铁船。一派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
据传,此处翼江亭,就是曹刘孙南北两军决战,联军五万人马对抗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时,身后那位大英雄周瑜调兵遣将的指挥总部。正是在凉亭这个位置,周瑜和他手下的将领们,运筹帷幄,出谋划奇,定下凌厉的火攻之计,利用纵火加突袭的作战方略,同仇敌忾,出其不意,一举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实际上的十多万大军。
站在亭前观望,澎湃起伏的江面,即使有一只水鸟的滑翔,也飞不出视野的可控范围。倘若彼时,江上有异动的船只往来,这里是完全能够观察得一清二楚。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这也大概就是周瑜选作此地作为指挥总部的原因所在吧——如果史实真的是这样!
举目向北,对岸那烟水苍茫的地方据说就是当年曹操驻扎水陆大军的乌林。不管曹操的军队是否真的在那里驻扎过,是主力还是分部,南岸的乌林是确有其地的。据书史记载,所谓乌林,其实是指古代时北岸沿江数十里长满茂密森林的丘陵和滩涂地带。因为森林上空经常有乌鸟生息盘旋,所以古人就把这一带森林茂密的地方称为乌林。南岸不远因林地而命名的乌林镇,就坐落在对岸距离江边不远的地方,刚好和赤壁山,也就是翼江亭坐落的这座山壁,隔江相望。
引颈观望,并没有发现对岸乌林树木的影子,江岸左右,除了江水就是沙滩,迷迷茫茫,延伸的很远。熟悉此处地理的游人讲,对岸古时茂密的森林,因为近代人们的砍采毁伐,到今天已经不复存迹了。江岸的乌林镇据说如今已是一个人口数万的文化大镇,风景秀丽之外,并有无数历史的古风物迹留存。但是,今天,估计距离脚下的赤壁山还有一定的里程。所以,暂时只能遥相望断天涯,凭着想象来重温远古森林的传说故事了。
临近江侧悬崖的边上,崖下面的江波看的更清。滚滚的江水沿着参错的崖壁流了过去,汹涌的江涛不停的拍打着岸边赭色的岩矶。江水雄涌浑黄,江面宽阔浩荡,顺着流波远远望去,长横绵延的水势,宛如一条苍空衣带化作的天河,将南北两岸分隔的明明白白,毫不含糊。崖下不远的江面上,一轮歇业的取沙铁船横卧在北岸的石矶旁,象一只漂浮觅食的银虫。这边是险峻的悬崖峭壁,对岸却是一片平坦开阔的沙地。并且象天空一样延伸开去。如果古时,长江的水流量比现在多很多的话,那么,现在看到的对岸,包括传说中的乌林,也极有可能是一片水域汪洋,那气势,那壮观就不用说了。如果这儿真是当年赤壁之战的主战场。那么古时在浩荡江面上发生烟火冲天,血肉横飞的大规模战争实境,就一点也不让人觉得是虚构故事了。
十 观景台
一条宽不过两米的水泥台阶便道从翼江亭的一侧垂向了山底,据传,几百年前这里还是一条陡峭的羊肠岩道,后来,地方的人们为了方便前来寻景的人们抵达江边,才将此险峭岩道修整成了可以上下攀登的崖间小径。而这事,发生的时间据说已经是在中唐以后了。到了近代,地方人们才逐渐加宽了路基,才慢慢有了可以上下攀登的岩路的形迹。眼前,这条面宽不超过两米的台阶峭道,是今天的人们刚刚兴建还未完全竣工的现代建筑技术的工迹。
沿着阶道欣然探往。
滚滚长江就在崖底,雄浑的气势依然侵人心魄。阶道上不断有从山顶往下走,又有从江边往上返回的人。人们三两相伴,怀着满足喜悦的神情谈笑着从身边经过。身背相机的游人,不时端起镜头朝来时的路径回望。
道边的陡坡上,一棵棵年岁不大的绿树在明媚的阳光里显得机灵而有精神。有些还是一些人工栽上去的新树,浇灌不久的树窝旁,还裸露着淡黄的沙土。一个转弯的地方正在建台阶,台阶才建了一半,新备的砖块砂石,钢筋水泥,木材支架堆放在一边,游人只能从旁边临时改道的斜坡弯过去,有趣的是,这座新建的台阶,拐角的一半依靠着山岩,另一半却凌空在悬崖的断壁上。
沿着台阶循序渐下,在经历几百道坚稳峭峻的台阶和几个不大的转折后,终于抵达了山底。
浩荡大江迎面扑来。汹涌浩淼的江水轰轰烈烈,像千军万马从天而降,又似万顷森林呼啸呐喊,声势吞天。滚滚洪浪,浩浩巨流,宛如一幅滔天盖地的天波画面,皆尽涌向眼帘。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接近大江,一种被震撼的感觉顷刻侵占了我的整个身心。震撼之余,我的心头禁不住浮出只有圣人笔下才出现的那两句绝世豪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阿,“滚滚:!这才是长江真正的气势。
脚下是一座半岸半江的银灰色栈台。这是一座由现代建筑材料修建而成的护栏式栈台。横竖不同的栏杆和纵平铺垫的底板,构成了一座因地就势,赏水望壁的观景台。。
踏上观景台,顺着奔涌的波流再次西望,宽广激荡的江面一直伸展出很远,苍苍茫茫的水际一片烟波,与长空天涯融为了一体。烟波起处,汹涌起伏的波涛像是宇宙老人浑厚不息的呼吸,节奏不息,吞吐着日月,吸纳着大地万物。几条鲸鱼似的闪着铁色的取沙船,在很远又不太很远的江面上游荡,点睛似地反衬出大江的洪伟和涌动。
据说,这片水域,就是赤壁之战时,曹魏和孙刘两军展开激烈大战时,喊杀动地,烟火冲天的主战场中的主战场。。
剧情如昨:
周瑜站在崖顶的翼江亭上,按部就班,命令老将黄盖率领火船临阵诈降。随即又派遣精锐突击部队,策应黄盖部众,适时发动突袭,实施火攻计划。与之同时,又下令分部纵队,配合刘备军团,只待前方战斗打响,立刻水陆俱发,立体出击。
烟波浩淼的乌林深处,把众多战船锁在一处,还在计划着着手接收黄盖来降的北军曹营,正是军多事杂,瘟疫流行的忙乱时刻。大片的军士因疾疫而倒下,战斗激情和作战体能大大降低。军中一片呻吟哀叹之声。
是时,黄盖所率火船迅猛逼近,北军处境已是越来越危险。然而人多势众的曹军大寨似乎对这一切即将到来的凶险军情并没有特别的在心。
随着曹操枢纽团队的心怀侥幸和前沿将领的防不胜防,短暂的交接过后,黄盖的诈降行动成功得手,很快,曹军水寨,陆寨多处起火。然而,这还只是一个信号,随着前锋的这道火光,周瑜立刻命令后续部队,突袭计划正式全面开启。一声令下,剑锋直指,联军数万精锐劲旅,水陆具发,倾巢出动。一霎时,火借军势,军借火威,一场有组织,有计划,有准备,有预谋,有目标,有任务,大规模的袭击战斗正式拉开了帷幕。熏熏战火迅速燃向曹操的整个乌林大营。
面对突如其来排山倒海的敌军侵袭,自负呆滞的曹军军团大营一片惊慌,越来越浓的大火更是让原本就心怀不安的北方兵众的惶恐情绪更加雪上加霜,不知所动。然而这还不是最为要命的关节,要命的关节,是因为随着战况的逐渐恶化,曹军的枢纽指挥系统遭到联军部队无情残酷的割断。霎那间,偌大一个军团,立刻陷于无中枢指挥的失序当中。军营部队迅速陷入一片天大的混乱与盲目之中。------。
然而,这一切,却正是东吴联军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后面的结果正如历史所载。曹军大规模溃败,一口气撤回五百余里。曹操带领身边的亲兵卫队,退到曹仁驻守的江陵,才停下慌乱的脚步。联军则乘胜追击,穷追猛打,成功实现了保家卫国,反对侵略的战略部署。尤其危在旦夕的豫州牧刘备,绝地重生,成为这场战役最大的受益者。
据传,正当战斗激烈时刻,站在山顶指挥部队作战的统帅周瑜,看到火光冲天,杀声震天,战况空前的壮烈场景后,壮怀激烈,激奋不已。战后,在江上举行的撒花犒军宴会上,他酣酒高歌,慷慨激烈,于是,手挥利剑,在临江的岩壁上刻下了两个斗大的雄字:赤壁。用来纪念此次用兵的伟大胜利。那知,因为他手中的剑锋力道过大,刻写的两个字迹,竟然穿透石背,从山后另一侧的红色岩壁上透映了出去。于是,这两个鲜红的大字历经了无数的风雨而不改其色。直到1800年后的今天。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