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副标题应该是——小论成人在孩子面前的漫不经心与天然自负~!
3岁10月的儿子被抽去参加幼儿园的6.1舞蹈排练——《箱子的梦》
昨天老师给家长发了舞蹈道具“箱子”,一些塑料管和彩色围布,布置作业回家自己组装。晚上玩到太晚,我今天早上起来匆忙组装好,又匆忙叫他起床。本以为他看到后会很惊喜,没想到,他起床后,跳进去跳出来玩了两遍,然后非常严肃的对我说:”妈妈,我不喜欢这个箱子,它的颜色不好看。”
快8点了,马上幼儿园迟到了。我敷衍他一句:”没有啊,很好看啊,哪里不好看!”
“妈妈,就是不好看。”他皱着眉毛,及其认真。
“哦,你是不是觉得上面没有小车的图案,这样吧,晚上回来我贴一些彩色小车贴纸在上面。”鉴于儿子最近特别喜欢小车,我胸有成竹的揣测他的心意。
可他还摇头。
我看这样不行,态度决定行为,万一因此连带着不好好跳舞怎么办?我便开始在脑子里找词儿想招儿,想让他爱上这款箱子。策略一:继续说箱子就是好看,说服他喜欢;策略二谈谈集体与个人,大家都拿着跳,你也就拿着这个跳,这么多事儿干吗?
我正想开口先一后二,突然脑子里闪过一个声音,我在干吗?审美能被说服吗?我是不是正在强奸孩子的审美?我是在与他平等交谈,还是在自说自话?
快速思考了几秒钟后,我话锋一转:“哦,看来你真的不喜欢这个箱子。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喜欢的箱子颜色,这是正常的。那你喜欢什么颜色的箱子?”
“我喜欢黑色的,像箱子的这一面”。然后他伸手指向了箱子的一个侧面,画着黑色天空和星星。“因为是箱子的梦,得是晚上,所以箱子得是黑色的。”
听他说完,我觉得确实,很符合常理,他不仅观点鲜明,还给了我完全OK的理由。而我10秒钟前还差点没允许他说出来。如果今天换做一个成人,我不会有想通过语言,就去说服她对相亲对象一见钟情的想法。而面对孩子,我又为什么要强求他必须喜欢一个第一次见面的箱子的外表呢?
我有点想笑自己,不过又庆幸自己脑回路转的快。最后我在儿子的启发下,找到了正确的解释方法,黑色与星星是代表睡着了,彩色的地方则是箱子梦到的东西。儿子一点拨,我竟也自圆其说了,而对于我的解释,他也表示认可,最后高兴的拿着箱子去上幼儿园了。而如果我还是坚持我的策略一或策略二呢,那估计早上的上学路上又只剩下说教了。
我庆幸,我没有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也告诉了他,审美不必大同。他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做自己,有自己的观点与喜好。而我作为妈妈,也在与他一起生活的过程中,深切的意识到,面对孩子要放下身为大人的天然优越感,好好倾听孩子的话,他们有时候是非常正确的,他们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