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几年自称锂电行业从业者,但作为工程管理者,关注点很少落在基础原理上。
如锂电工程要求避免引入“铜铁锌”,几乎是行业内众所周知的原则,但金属杂质的影响机理是怎样,铜铁锌到底哪一个危害更大,很多人一时答不上。我想用几篇文章,将我遇到的疑问解答一番,说不定偶有几点能解工程同行的惑。
此为第二篇。
这次准备演绎下三元材料的前世今生,从哪里说起呢?201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已经帮我们遴选出了三位关键先生,是“他们创造了一个可充电的世界”。
一、三位关键先生的贡献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97岁)、M·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ham、77岁)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71岁),以表彰他们为锂离子电池发展做出的贡献。
发现全新机制的Whittingham
1972年秋天,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Whittingham告诉他的老板,他做出来了一种新电池,有望取代石油,新电池采用硫化钛作为正极材料,金属锂作为负极材料,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块锂电池(注意是锂电池,而不是锂离子电池)。
然而这种电池并没有什么用处,我们现在知道,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都不堪重用:正极材料电压太低,只有2V,用金属锂做负极材料就是在做炸药。后来Whittingham意识到了这一点,1976年,他小规模量产了一批该电池,负极材料改用铝锂合金,稍微安全了些。
商业上没做出太多成绩并不影响Whittingham的伟大,他的贡献是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机制: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锂离子在特定的层状材料的晶格中嵌入和脱出,基本不影响材料的物质结构。
可以想象层状材料就像一层层楼房,锂离子是身居其中的上班族,它们在正极里面上班,负极里面生活。从负极跑到正极上班,就产生了电流,从正极回到负极休息,就完成了充电,这可真是神奇又具有革命性的电池路线。
要知道人类之前发明的所有电池种类,铅酸电池、碱性电池、镍镉电池等,都是要发生“干柴烈火”的化学反应才能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而在新的机制下,单纯的正负极之间的电子流动就能产生电能。
发掘半壁江山的Goodenough
受到Whittingham的启发,Goodenough决定寻找更好的正极材料,这一找不得了,找出了正极材料的半壁江山。
他以一己之力发现了大部分关键正极材料:
1980年,层状结构的钴酸锂(LiCoO2),
1982年,尖晶石结构的锰酸锂(LiMn2O4),
1996年,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铁锂(LiFePO4 olivine structure)。
幸好最后一种重要的正极材料——三元材料不是他发明的,否则其他研究正极材料的科学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干了些什么。
搞定负极材料的Yoshino
在正极的问题基本解决后,攻克负极这一难题成为重中之重。
1985年,Yoshino找到了合适的负极材料石油焦,也呈层状结构。
锂离子在充电时嵌入石油焦负极,当电池放电时,锂离子能够迁移到钴酸锂正极。在充放电过程中,没有金属锂存在,只有锂离子,这才是真正的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时代终于到来
1990年2月14日这一天,索尼正式对外发布了一款全新的锂离子可充电电池。这款电池的优良性能震撼了世界:4.1V的电压,80Wh/kg的质量能量密度,对当时流行的镍镉电池几乎是压倒性的优势。
锂离子电池时代,终于到来。
二、钴酸锂和它的两位兄弟
出道就是巅峰的钴酸锂(LCO)
Goodenough老爷子开发的初代正极材料钴酸锂(简称LCO),堪称最为成功的正极材料,直到目前仍然在消费电子领域广泛应用。2019年出货量占正极材料出货量比重还有16%以上。
下图是LCO的晶体结构,完美的层状结构,非常稳定。可惜钴是稀缺资源,LCO的价格是正极材料中最贵的,2019年底高达21万元/吨。
于是科学家翻出元素周期表,看和钴同周期的兄弟中,有没有便宜的货色。结果发现大它一位的镍老兄和小它两位的锰老弟勉强可堪一用,但并不是很好用。
有望迎来高光时刻的镍酸锂(LNO)
镍酸锂(简称LNO)长的和钴酸锂(LCO)几乎一样,理论比容量也基本一样,但1个电子的差别,使得LNO的锂离子的扩散比LCO还略有优势,LNO在4.1V充电截止电压下即可发生75%的锂脱嵌,实际比容量高达200mAh/g,而同样截止电压下LCO只能发生不到45%的锂脱嵌,实际比容量为135~150mAh/g。LNO比LCO的实际比容量还高出不少,堪称能量充沛。
但纯的LNO不能商业化应用,主要原因是热稳定性差,制备条件苛刻等。它还需要等待三元材料向高镍化发展到极致后,才能迎来它的高光时刻。
这个时刻可能就在不远处了。这里先按下不表。
最大优势就是价格优势的锰酸锂(LMO-spinel和LMO-layer)
锰元素可以形成LiMn2O4和LiMnO2两种结构的正极材料。
前者就是Goodenough 1982年搞出的尖晶石锰酸锂(简称LMO-spinel),这是一款成熟的产品,2019年出货比重在14%左右。
它的缺点是电压低(3V),容量一般,循环差,用在电动三轮这样的低速车上倒挺合适,说不定能顶起地摊经济的半边天。
后者结构类似LCO,属于层状结构,因此简称LMO-layer。该材料相对较新,1996年才被合成出来,而且在充放电过程中,老有转变为尖晶石结构的冲动,从而造成可逆容量的迅速衰减,至今无法商业化。
三、元素合体——三元材料
到了1996年,层状结构的三种材料,LNO、LCO、LMO-layer都已经现世了。
根据前文的介绍,如果只能选一个最主要的特性来形容钴、镍、锰在层状材料中的作用,那应该是这样的:钴稳定结构,镍放大能量,锰降低成本。
是时候有人想到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了。
2001年,日本科学家Tsutomu Ohzuku发表了一篇两页纸的论文,介绍了一种镍钴锰各占三分之一的复合氧化物LiCo1/3Ni1/3Mn1/3O2,这种材料的性能好于以上任一单一组分正极材料,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被认为是最有应用前景的新型正极材料。
因为包含三种金属元素,大家称呼这种新型正极材料为三元材料。
此后20年,三元材料演化出一个庞大家族,方兴未艾。
演化的方式
人们发现,三元材料的镍钴锰比例可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并且其性能随着镍钴锰的比例的不同而变化。
镍钴锰三元材料通常可以表示为:LiNixCoyMnzO2 ,其中x+y+z=1。
镍钴锰摩尔比(x∶y∶z)为1∶1∶1 的三元材料,简称为NCM111,这就是三元材料之父Ohzuku发明的第一种三元材料的名称。
演化的方向
作为动力电池,市场对能量密度的渴求无止境。若想获得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必须增加Ni在三元材料中的比重。所以高镍成为当前三元演化的主要方向,依次出现了NCM442、523、622、701515、811等。
你可能会想,怎么不一步到位。
亲,一步到位,不就变成纯纯的镍酸锂了么,前面介绍过,它可没办法商用。实际上,每增加一成镍,制备难度相应增加一成。目前国内有能力量产NCM811的正极材料厂家不是很多,市场主力产品还是NCM523。
四、特斯拉带火的另一种三元材料NCA
特斯拉和松下相互成全
2009年7月,成立了六年的特斯拉找到了松下,说我测试了市面上超过300种电池,阁下的镍钴铝(NCA)电池是最棒的,非常适合用在我正在研发的第二款车Model S上。
那时的特斯拉完全没有如今这般风光,年年都在破产边缘。推出的第一款电动跑车Roadster才卖出几百台(直到 2012 年停产,这辆车总共也只交付了 2418 台)。“这怕不是个骗子吧”,松下直接了当的拒绝了。
在马斯克的强大游说下,2011年,两家企业正式签署协议进行合作,谨慎的日本人在协议里要求特斯拉不能对外宣称电池供货商是松下,并且电池自燃爆炸概不负责。
2012年,搭载松下NCA电池的特斯拉Model S下线后,获得好评如潮。这才有了特斯拉后面的故事。
NCA和NCM811的竞争
特斯拉认定的镍钴铝(NCA)也是一种三元材料,化学式为LiNi0.8Co0.15Al0.05O2,显然在NCA中已经没有了锰元素,取而代之的是铝元素。
NCA中镍的比例是80%,与NCM811相同,两者是竞争关系,孰优孰劣还不好说。
总体来说,两者不相伯仲。相比NCM811,NCA能量密度更高些,但是耐热性更差,生产工艺要求更为严格。国内主要以NCM811材料为主,日本电池企业则更多的关注NCA材料。
镍酸锂一统三元材料的江湖
另外,NCA体系中,镍含量还可继续往上提升,从而实现更高的电池能量密度。在研发层面,NCA更是直接发展到了95(LiNi0.95Co0.02Al0.03O2),甚至98比例的镍都在尝试。
说到这里,可以填上前文的挖的一个坑了。
前面说到镍酸锂(LNO)要等待三元材料向高镍化发展到极致后,才能迎来它的高光时刻。
那个时刻就是超高镍的NCA进入商用的时候,所谓超高镍的NCA,其他两种元素都少得可怜,不就成了镍酸锂的改性产品了么。
最终镍酸锂一统三元材料的江湖。
朱科
2020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