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不要做企者,也不要做跨者【1】
《道德经》里的很多章节内容都很相似,但侧重点不一样。比如,这一章的内容就和上一章很像。如果按照写文章的思路,它们应该归入同一章,不知道为什么会分成两章。也许是编书者想凑成“八十一”这个数字,所以把很多非常相似的、可以整合的内容给分开了。当然,分开也很好。
“企者不立”的“企”同“跋”,是一个非常形象的动作,就是把脚后跟抬起来,踮着脚站立,目的是让自己显得高一点。很多解读《道德经》的人只讲了这个动作,没有解释其背后的心态,其实真正重要的不是动作本身,而是它背后的心态。你可以观察一下,很多个子矮的人和个子高的人一起照相时,是不是都会踮着脚站立?很多人都会。因为这会让他显得高一些,跟别人的差距就会小一点。“企者不立”讲的主要就是这种心态。这种心态有两层含义:第一,过于急功近利,有一点揠苗助长的味道;第二,好面子、虚荣,想让更多的人认可你,追求一种外相上的成功。如果承接上一章的内容,那么“企者不立”就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所以,它仍然是在告诉你应该如何应世,应该如何提高个人修养。除了对道和修道的表述,以及帝王之术外,这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内容。
当然,“企者不立”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帝王之术——治理国家要脚踏实地,不能追求泡沫式的、大踏步的增长,不能把这种快速发展作为立国之本,否则很难立得起来。
中国历史上那些非常著名的盛世是循序渐进,还是快速发展?循序渐进。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它们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慢慢地、循序渐进地、踏踏实实地发展经济,不追求一步登天的成功。相反,隋朝和王莽追求的就是快速的成功。隋炀帝从隋文帝那儿接手了国家之后,全国各地开始大兴土木,比如开凿大运河等,而且还向高丽发了好几次兵,打了一次打不过,又打第二次,第二次也打不过,就打第三次,每一次战争都会损耗大量的国力,死伤大批大批的老百姓。所以,隋朝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翻车也翻得很快,其原因就在于“企者不立”。如果出现了“企者不立”的情况,就算他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国家,想把国家建设好,最后也得不到很好的结果。王莽也是这样,他当皇帝时几乎是天下归心的,因为他几乎把全天下的人都给收买了,后来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反对他,是因为他非常着急地搞改革,发展得太快了。现在看来,他的改革不在王安石的改革之下。——当然,王安石的改革最终也失败了,而失败的原因同样是“企者不立”。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所有不循序渐进,有了思路就想马上得到结果的做法,最后都会失败。这是过快发展的必然命运。所以,不要有企”的心态,要踏踏实实地前进,接受前进时必经的那个过程。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贰辑 雪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