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世界上参与者的,可以理解为,我们参与了,才能获得世界。
幼童参与感是特别强的,他们愿意模仿学习体验,所以他们在不断获取内心和外界所得。
世界可以理解为普罗大众的世界,也可以理解为自己的世界。最近读了一本书《知行合一王阳明》,他所提倡的心学,是知和行是不分先后,知而行,行而知。致良知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致良知。朱熹老夫子和传统佛学是讲究内心,格物致知。没有在行动上有所阐明。当然不分优劣,只是我比较认同去世的,世界是参与者的,我们只有在不断参与中才能和内心所想相互交错的进行演绎。我们终究不能像世外高人一般只讲究内心,追求内心的静,追求内心的知,如果我们的追求所刻画的世界是尘世中的获取,那么参与吧。像幼童那样一无所知的参与才能获得一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