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时刻保持觉察的状态,是否谦虚谨慎?是否平等待人?是否尊重他人?是否发自内心的利他?
今天因为工作的事情和某一单位的分管领导沟通交流,打了两次电话,每次都是对方以领导口气安排命令的状态下挂断电话,让我感觉非常气愤。
他的状态引起我的反思,我为什么气愤?因为他态度强硬,我不允许别人对我不尊重。可有的人对这种态度是否不被影响?有。我生气是我的问题,我也高高在上,感谢他对我起到了镜子的作用,照见到我的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问题,我需要学会低下来。
当我们作为单位领导身份时,社会角色赋予的权力让人容易形成一种安排命令的模式,说话语气强硬,有高高在上的感觉。由于同被管理对象有管与被管的关系,他人会积极主动的和我们搞好关系,这进一步助长了领导官架子模式的形成,和他人互动时会在无意中流露出这种状态,令人感觉很不舒服,影响人际关系的形成。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之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都是相互的。
2,交换性原则。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或者等于失,至少是得别太少于失。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的心理倾向,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贬低和否定。由于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而确立的,个体对他人的评价极其敏感。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
4,平等原则。交往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影响力对信息的掌握等方面往往是不对等的,这会影响双方形成实质性的情感联系。但是如果平等待人,让对方感到安全、放松与尊严,那么也能和那些与自己在社会地位等方面相差较大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次电话沟通中,我感受到的是对方对我的语气强硬、高高在上、不平等,我不允许他人以这种状态对我,所以引起我的反感。
当我们体会到这一点以后,与他人互动时就要保持觉察。我们所被社会赋予的角色是暂时的,人们对我们的尊重也是出于对我们身份的尊重,那么就要清晰我们只是被社会所给予了身份,与他人互动时要想不引起别人的反感,需要好好修炼自己的谦卑之心。
放低自己,真诚的去尊重他人,让他人感受到有尊严。说积极正向的话语,善于发现他人的价值并欣赏认可。发自内心的去喜欢他人。利用工作的机会多去做利他、三赢的事情,真正踏踏实实的为支持他人而做点事。即使执法严格执法,也要热情服务,充满慈悲之心。当我们遵循这些原则与他人打交道时,就让人感觉舒服多了。
有的单位领导在位时不加强自身修养,退休后失去社会所赋予的权利时,过去的朋友不再尊重他,严重的不搭理他,他适应不了新角色,甚至抑郁生病。一个人无论年轻时多么叱咤风云、荣耀显贵,但年轻时享福不算福,晚年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人上去容易下来难,如果因为年轻时拥有权力而只能上不能下,那么一旦落下来就会跌得非常惨。
我们要时刻保持觉察的状态,是否谦虚谨慎?是否平等待人?是否尊重他人?是否发自内心的利他?当我们真正低下来与他人互动时,就会收获真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