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青云白心理 Kim
1
不少家长反映这样的问题:
我们家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打游戏,软的硬的行不通,才20岁,这样下去就要废掉了。怎么办?
家长为孩子将来担心,感到焦虑,这当然无可厚非。
等我们情绪平复下来之后,想想看,这个现象背后可能想告诉我们什么事情。
2
首先来区分一下,这个焦虑,是属于孩子的,还是你自己的。
如果孩子非常享受打游戏这个过程,也没有觉得要担心未来什么的。
这只是他人生中某个投入的阶段,只是这个阶段,你没有那么喜欢而已。
这时,这个焦虑很可能就是你自己的了。
你害怕孩子游戏成瘾,影响学业,影响一生;
或许你还害怕孩子让你丢脸;
家里养了一个“废物”,自己将来老了无所依靠之类的;
……
总结之,就是担心孩子没有按自己所期待的那样发展,所以我焦虑。
这种情况,给家长做下工作,问题还是相对容易解决的。
然而让人更加担心的,是另外一种情况:
孩子并没有多么地享受打游戏,只是除了打游戏,没有其他事情可做。
他在其他方面都很挫败,只能耗在游戏里面度日。
他不是只会打游戏,而是只能打游戏。
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在自我建立上,出现了问题。现在俗称“空心病”。
“空心病”一词,最早出自于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的一个报告《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是用来描述大学生中存在的“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现象。
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
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所有的药物都无效。
这是一个现象较为普遍,需要长期时间才能改善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关于“空心病”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可以戳这个链接:案例督导|如果我堕下深渊,你愿意托着我吗?
3
自我一般是指什么呢?
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这里所说自己的一切指我们的躯体,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活动。
通俗的说,一个人的自我就类似于一个国家的独立主权。
而自我的萌芽,从婴儿1~2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你会听到他学会了跟你说“不”了。在青春期的时候,又会再爆发一次(俗称叛逆期)。
就像是一个国家现在要争取独立主权了,他会跟父母抗争,如果没有胜利,就还是得受控于父母。而彻底没有自我的孩子,就像一个没有主权的国家,做什么都要受制于人。
那自我建立,具体来说是要建立什么呢?比如说独立思考,自我决断能力,明确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自我表达能力。
而这一切,都基于有一个强大的自我。
所以你会发现没有自我的孩子,不能自己做决定,要有一个代表权威的力量肯定他;
一些事理没有自己的理解,还要问过你是不是这样的啊,做事情需要经过别人允许才可以做之类的;
害怕冲突,容易委屈自己满足他人,不善于与人交往;
……
总结起来,就是容易呈现出讨好型人格的倾向。
4
完全没有自我的孩子是怎么来的?一般是因为父母的控制过度。
控制分为有形的,无形的。
有形的,较为暴力的比如说孩子一不听话就暴打,或者动不动就丢下孩子不管。
软一些的比如说,用情感绑架,“我这么做这都是为了你好......”。“我为了你做了……你要懂得感恩。”
或者打压孩子,“你这个没有我的这个好,听我的就是了......”“这个事你做不好,我自己来就行......”不相信孩子可以做好,企图给孩子包办一切。
又或者过多地跟孩子谈条件,“你做了......,我就满足你”。“等我......了,我就满足你”。属于有条件的给予。
无形的相对地隐蔽一些,比如说,孩子的行为不合你意,你没有直接口头表达。
你没有说话,只是给出失望/哀叹的表情,又或者直接目无表情,冷对待。
孩子知道父母有想法,但是又不知道是什么。
他不知道做什么才是对的,心里慌得很。
好了,在你的一番“努力”之下,他终于被你调教成一个“听话”的孩子了。
于是,他习惯了父母给他安排一切,自主意识没有了,变成了为父母而活。
然后,有一天,他摔跟头了,他觉得父母的那一套行不通了。
他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竟然无能为力。
因为他自我的力量非常地微弱,无以支撑。
5
回到一开始对现象的讨论。
所以当你下次看到孩子整天在打游戏的时候,也许你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不再是不让他玩。
而是,和他谈谈玩游戏的体验,谈谈他的生活。大致识别下他是单纯的投入阶段,还是已经走在空心病的路上了。
当你大致了解状况之后,你就不用过多执着于孩子打游戏的这个表层现象了。相反,这是一个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契机。
当你开始意识到问题是出在对孩子的控制上,那么,你可以停止焦虑,把精力放在给孩子建立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吧。
在这个环境下放手让他去尝试,无条件地支持他,只在他最需要你的时候才拉他一把,就像一开始你教他走路的那样。
成为他人生路上的桥,而不是他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