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一起聊过了从意识看家庭和情绪(插入文章)。今天我们接着聊从意识看男女角色、父母与孩子的角色。
讲男女角色前,我们先来看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提到女性特质,宝宝们都想到“好看、温柔、嗲、作”,但是对于男性特质却不清楚。媒体上“伪娘、娘炮、“妈宝”之类又把大家误入歧途。
男性力量是思维力量,重逻辑,如这事有1、2、3、4、5步。把1、2、3、4、5步做出来需要一位具有领导力的带头大哥,来忽悠一群人。此人具有“清华北大不如胆大”的果敢,以及还没想好已经在做的执行力。强大的男性力量会带来稳固自我,如我的地盘听我的,以及王健林式的强大自信(见王健林“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挣他一个亿”)。
社会是男性力量称王称霸的。不信你看富一代和官一代大都具有上述男性特质。一般有这男性力量加持在身的人,看着就活蹦乱跳。宝宝们可以脑补王健林和马云。
与此相反,女性力量灵性力量,是连接、理解、支持力量。你想想是不是一提到“善解人意”,你就想到你妈呢?女性力量重直觉和情感,巅峰是智慧和创造力。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智慧加持者就是度母、佛母了,法相庄严、智慧具足。这就是为什么国人讴歌“我爱你中国、我爱你母亲”,而不是“我爱你中国、我爱你父亲”
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两种能量,比例不同,表现为不同的性格特质。
反之亦然,由外在性格推理体内能量。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都一样。那幸福的家庭里,男性力量、女性力量如何符合规律展现?先用下图说明。
合乎规律的男性和女性角色是怎样的?
既然男性力量是执行力,那么男主就该赚钱并继续赚;既然女性力量是理解和支持,那么女主护情绪,激励、启发、鼓舞男主赚钱,然后就-是-要-用男人的钱(如图);男女之间分工明确,互补。退一步说,女性化的妈宝可以文艺,但是一旦有人需要你,使唤你,就得去服役;男性化的女汉纸,可以果敢、执行力强得没想好就已在做了,但仍要以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的方式表现自己。
为什么呢?
这倒不是矫情,男主和女主就像杨过小龙女练双剑合璧一般,剑谱男女有别,各有套路。当男主感到被需要、被使唤、要负责时,他的兴趣燃起,幸福感爆棚;女主则相反,女主责任感越强,越没吸引力;而被效劳时,她更温柔。
按这套路,两人过招,男主更自信、果断、负责;女主更自信、融通和正反馈。如果违背这人性规律,原生家庭父母角色扮演错位,那就悲催了,就要被规律啪啪打脸。如果你有小孩,这种错位会遗传,被打不只是你一代,二代、三代都被打。
4.孩子和父母情感创伤互动
聊完了男性和女性角色,来聊聊孩子和父母间情感互动。提到原生家庭,宝宝们特别看重祖上。但因为每人有自己轨道,祖上不是关键。父母是否懂爱才是关键。有爱的家庭孩子最幸运,因为爱可帮助孩子在自己的轨道上走得顺畅。能不能换个轨道得看老天爷说了才算。因此,不论出生哪个家庭,我们和父母是一起学习用爱来疗愈情感创伤。
提到创伤,宝宝们都摇头:“我没-有-创-伤,我非常健康。” 每个人都有情感创伤。当我们遇上极其不爽的事,又理解不了,就有创伤。这时接纳自己的创伤,就可以疗疗愈;然而,往往由于不懂、为了逃避痛苦,我们就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懒惰、上瘾、抑郁、情绪波动、挑衅、卑屈奉承等。
父母和孩子的情感创伤互动常表现为以下三种:控制和受害;责备和受虐;追求认可和低自尊;
1)控制和受害
父母缺安全感、觉得这世界很可怕,就有了痛苦。
为避免痛苦,父母想控制孩子;
孩子为了讨父母的爱,受父母控制,成为受害者。
受害压抑过头后,孩子无意识里想反击,就故意做对,惹父母生气。
父母孩子轮流扮演控制者和受害者。
2.受虐和责备
父母不满自己,感觉被社会虐了,可不敢直剖内心。
为了逃避痛苦,把被虐的原因推给了孩子、责备孩子。
长此以往,孩子受虐压抑不住后,无意识责备父母。
孩子父母轮流扮演受虐者和责备者。
3. 追求认可和低自尊
一方面,父母往往按社会标准评价孩子,不符标准评价就低;
另一方面,孩子渴求父母认可,非常紧张父母怎么看自己,
结果是,如果父母评价低了,孩子自我价值就低。
孩子长大后,自我价值越低,越渴求认同;
越渴求认可,无意识成了工作狂。
因此,追求认可和低自尊同一心理的两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