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武则天,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毕竟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则天武后》一书日本气贺泽保规所著,由王艳翻译,本书里有很多细节值得细细推敲,重大历史事件发展是环环相扣,此书是研究重要历史文献书籍之一,百看不厌。
然而她仅仅是一介女流 ,却能在暗潮汹涌的历史背景下成就霸业,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有什么政绩?又有什么过错呢?也许从这本书里你也能找到答案!
第一:欲成大事者,至亲皆可杀!
武后出身于并州文水武氏,武后的母亲杨氏,有三个女儿,中间那个就是武后。在当时出现了这样一个叫袁天罡的人物,起初把她误作男孩,这双眼,这样的头颈,正是极贵之相啊!“若是女子,将来当为天下之主”之类,的传言。
也许从武后的出生就暗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许是假托此事,附会出武后有天子贵相来为日后搭台铺路。
武则天一生之中嫁了两个皇帝,可以说两位皇帝继位时她都不得宠,唐高宗继位后,武后还要在高宗的女人们之间争斗 ,甚至不惜亲手杀掉襁褓里的婴孩来满足自己的野心。诬陷王皇后,也不放过萧淑妃,最后让她们身败名裂,打入冷宫。
武皇后上位,武氏一族自然也飞黄腾达,此时武后也爱憎分明,她最憎恨的对象是两位异母兄长和伯父武士让的儿子武惟良和武怀运,这些人曾对她母亲杨氏很是无礼,她心中若隐若现的残忍,对于憎恶的对手穷追不舍,痛下杀手,有时甚至连血肉至亲都不放过。
人们还不知道武后这个女人权利欲极度膨胀的本质 ,她为了皇后之位,甚至能面不改色,牺牲自己十月怀胎生下的孩子,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 。
这些恐怖可以说是刻印在她精神成长期的对人的不信任落下的阴影。
一次武后的亲戚们聚在一起举行家宴,魏国夫人贺兰氏吃了案上的腌肉不久,突发疼痛,气绝而亡,宴席一片混乱。武后大声命他们安静下来,要说在座之人谁憎恨妾身?必定是惟良与怀运二人,正是他们献的食物,就这样用计杀掉了两人,她巧妙的将自己憎恨的魏国夫人和两位堂兄一网打尽,可见武后的心机手段。
武后就这样一个一个亲手处理了自己的亲人,这种行为之后还在继续,一旦连自己的亲人,甚至自己忍痛生下的孩子都要怀疑,留给她的就只剩下无论何时都满目荒凉的世界!
这在一点上,她是一个不幸的女人,但路是自己选择的,只能继续前进。
世人都说你很残忍,殊不知,哪个执政者的帝位不是用鲜血换来的。
第二: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在她登上皇后宝座时候 ,野心也越来越膨胀,虽说已经成为皇后,但还是生怕再度推翻,为此将王氏从皇后之位拉下马,武后有意效仿汉朝的吕后的“人彘”变态做法,将王皇后和萧淑妃放入准备好的酒盅中,仅头部在外,以这种状态苟活几天,待死后尸体又被剁碎,极尽羞辱。
这就是告诉他人,轻视皇后武氏将有何下场。她的嫉妒心和权势欲有多么可怕啊!
随后武氏处理了后宫的善后工作,接下来自然是挺进公开政治场合,期间扫除一切前进路上绊脚石,尤其是以长孙无忌带头的关陇系贵族和山东系旧门阀彻底覆灭。
此时的武后已经毫无畏惧,也不把高宗放在眼里,高宗被完全孤立,武后掌握实权,这便是世称的“垂帘听政”的”开端。
武后掌握政治实权时期,朝鲜形势迫切,仅用了八年就成功平定了堂堂太宗也没能攻下的高句丽 ,这无疑将她的强大运势和政治才能根植到人们心中。
《旧唐书.刘仁轨转》如此叙述当时的情景 ,世称“白村江之战 ”切断日本与半岛联系的“罪魁祸首,”正是这位刘仁轨 。
武后在与高句丽作战的过程中,还有更珍贵的收获 ,即得到可以支撑政治,军事的新人才。
此时,高宗已沦为装饰品,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武后启用了这些富有政治资质,能平衡各方势力的有识之士担任宰相 ,并尽力让他们各结其能,他通过任用这些人才,着力收揽人心 。
武后的势力越来越大,她充分看清臣下的能力,只要自己需要无论如何都会任用,一旦没有利用价值便果断冷酷地舍弃 ,这是她对臣下的一贯姿态。在这过程中生存下来的人就构成了支撑武后政治的核心。
第三:君子虽陨,美名不灭!
武后善治国,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 她很会任用人才为己所用,武周朝的朝士狄仁杰, 张柬之,敬晖,姚崇等,这些人成为终结武后时代的核心人物。
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武后的晚年,她预感到自己在后世大概会被推上风口浪尖,遭受激烈的毁誉褒贬,服侍过两位丈夫,杀过很多人,甚至建立新朝,作为女人站到了时代的顶点。
“无字碑”现在依然矗立在陵前,向世人发送着无言的信息!
武后的一生就这么结束了。但是她热烈的活法,在死后的一段时期内,仍在政界留有残影 。
她作为个性强烈,充满存在感的女性,毅力在中国历史上。她是恶女,奸妇,是女杰,变革者 等等 。
武后身为女子 ,却怀着闻所未闻的野心,并出人意表的实现了她,可以说一次性过完了男女两种人生 。
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 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历史功绩昭昭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