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号召全党,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最近又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反复强调,令人警醒。古人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奢侈浪费是百恶之源。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成就事业,最根本的是要俭朴做人、做事,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俭,美德也;禁奢崇俭,美政也。”于个人和家庭而言,节俭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于国家而言,节俭是夯实执政根基的基石。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的殷殷告诫;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要始终不忘“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始终坚持勤字当头、俭字打底,做到勤俭传家、尚俭治国。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然而,随着物质生活的一天天殷实,如今有人认为生活富裕了,若再一分钱掰作两半花,难免有违潮流、不合时宜了。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中国历来讲究“忠厚传家久,勤俭继世长”。如果家境殷实了,就大手大脚、竞相奢侈、乐当“土豪”,无论什么时候、处于何种社会环境,这种“败家行为”都是对家风的一种损害。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个家庭只有富而不奢、俭以养德,才能整体提升千万个家庭的生活品位,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崇俭尚勤的良好风尚。
“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为官者一旦突破了俭朴平淡的生活防线,沉醉于灯红酒绿之中,工作能力和精神状态必然大大退化,思想作风和形象必然滑坡变异。实践充分证明,少了节俭潮流,就会滋生奢靡之风,这不仅会腐蚀干部,也危害公信、败坏风气。所以,要想做一个清官,首先得锤炼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做到俭以养德、以德铸廉。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摒弃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带头过“紧日子”,看紧“钱袋子”“米袋子”“菜篮子”“油桶子”,形成“头雁效应”,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政治本色和为民初心,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自警自励、慎始慎微,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态度之中,广大百姓紧随其后,筑牢“尚俭”根基,社风民风就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向好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