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丁世洪
到三年级语文组听课,是去年十月份的事了。
10月27日,走进了治平老师执教的《金色的草地》,开启了三语之旅。陈老师在课堂上的“层层追问,引发学生思考、阅读,让学生有根据、负责任地表达,把课堂推向深入”至今我还能依稀还原。3月15日,三语组向全体语文老师进行了展示汇报;16日,研讨完郑倩老师执教的《赵州桥》。这次针对三年级11位语文老师的研修,算是画上了句号。
这个句号,不算圆满,但画的时间长。因为时隔4个多月,历经两年。中间经历了“重庆疫情”“新冠阳”“寒假”“开学后的全面复习”......每个引号背后都是故事,而且是耐人寻味的故事。幸好的是,我们挺过来了,把句号给画了。所以,我要为三语的小伙伴们大大地点个赞。
三语,有“三赞”。“一赞”其“勇于革新”,“二赞”其“敢于斗争”,“三赞”其“善于总结”。
一、勇于革新
革新是教育的底色。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的人,未来社会是怎样的,我们无从知晓。既然不知,那只能遵从规律,遵从社会发展的规律,遵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势而行,顺性而教。在“教”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老办法”不管用了,“新方法”又没有,怎么办?只好去革新,革新自我,革新课堂。
在三语组,“追问”一词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研修中,大家发现“一问一答”“碎问碎答”“师问生答”式的课堂对话,拽着学生走,好似“牵着蜗牛散步”,师累,生疲,且效果不好,商讨着转变教学方式。
万琴老师剖析到“我经常刻意的去引导孩子,或者很明显的暗示,让孩子去回答出我想要的答案”,征俐老师反思到“尤记得在我自己的课堂上学生的一个回答,其实充满了想象力与创造力,但是因为我的一个错误的应答,导致后面的学生没有展开想象畅所欲言”,邵淅老师谈到“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回答中的关键词来追问,激发学生思维,而不是通过一些暗示性的词语去引导孩子达到老师的预设”。是呀!这三位老师真心不错,敢对自己下手。正是老师们一点一点的自我反思,正是老师们这种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才促成了“主问题下的适时追问”策略的应运而生,既转变了教学方式,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敢于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号召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教育领域,虽说课改进行了20余年,老师们的观念在变化,但行动还没有跟上。我们的课堂,几乎还是“满堂灌”“一言堂”;我们的教学,几乎还是“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我们的评价,几乎还是“揠苗助长”“考分为王”。要改变,唯有斗争。斗争自己的“东改,西改,我不改”的教学方式,要“敢改”;斗争固有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教研文化,要“敢说”;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
敢说,是三语组最大的一个亮点。每次研修评课时,大家直面问题、各抒己见,既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本课的优点,又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存在的问题。讨论中,有过插话,有过争论......这不影响“姊妹伙”的情谊,因为我们在插话中得到了充实,在争论中得到了成长。不但没有矛盾,更多是感谢。
至于说“敢改”,印象最深的有三位老师。一位是李杰老师。从观课心得中可以窥见一斑,她把自己“学到的”都用到自己的课堂上。还有就是杨露老师“对班级朗读的尝试改变”和唐钰老师“引导学生想象”“古诗词教学”等等。她们的立说立改,立说立行,自我斗争,内心革命,起始是痛苦的,过程却是快乐的,成效也是大大的。
三、善于总结
总结是很好的一种工作方式,它通过回顾、分析和评价,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进而指导后期工作,以期达成事半功倍的功效。老师们都是冲锋在一线的“指战员”,他们善于实践、但疏于总结,喜欢“做”、而荒于“写”,致使很多很好的、很宝贵的经验,遗落、散落,而没有得到推广与运用。
我们这一次的“共写”环节,咱们三语组的小伙伴们,完成得非常好。从字数上看,是越写越多;从感悟上看,是越写越深;从实效上看,是越写越好。我常给老师们讲,“认知层次决定思维层次,思维层次决定人生高度”“只有想的明白,才能写的明白,更能做的明白”,没有“笔头”上的功夫,很难有“手头”上的光耀。
正如郑倩老师写的“三重:重课堂追问、重古诗教学、重朗读指导”,丛媚老师写的“课堂语言要干净、课堂评价要精准”,源伶老师写的“关键词的合理把握、深度学习需掌握”,陶霜老师写的“教学评的一致性、整体感知文本”,都是基于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都是源于自己的真实问题,从内心生发,从笔上流露,写得都很深入,都有味道,都是难得的好文章。
时至周日,时间已过六点,仅以聊聊数语,为这次研修打上号,栓个结。这不仅是一份交待,已是为了再出发,更多的是一份祝愿。祝愿咱们三语′组的老师们有更大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