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邻居说起教育孩子问题,他们烦恼不已,把孩子送到遥远的西安读书,做父母的对教育不可谓不上心,但是孩子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沉迷游戏不能自拔,拒绝和家长沟通,父母说轻了根本听不见,说重了就要离家出走甚至于要跳楼自杀……
现在的很多家长都陷入一个怪圈,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从来没有从自身找原因,曾经我也一样,典型的管教型家长。
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作为父母,整天嚷嚷着让孩子别玩手机,可自己在家时却手机不离手。
其实,相比讲大道理,家长的实际行动更能影响孩子的认知、指导孩子的行为。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想要孩子不沉迷手机,父母就需要放下手机、做好榜样。
如果连为人父母的我们,都是手机控,那我们又凭什么不让孩子碰手机呢?
而且心理学上有个“禁果效应”,说的是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就越要想办法得到。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抱着一只鸡来到武汉大学讲堂,然后摁着鸡脑袋让它去吃地上的米。
鸡一直在抗争,死活不吃。
可当陶行知把手松开以后,那只鸡自觉地就去吃米了。
随后,陶行知对着大家娓娓说道:
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强迫孩子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孩子,他是不情愿学的。
但如果让孩子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效果一定好得多。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儿子沉迷游戏,与他讨论,他却说抽烟有害健康你还抽,该如何教育孩子?
上千条回答里,有位老师分享了一个故事。
有个初二的孩子,语文和理科成绩一塌糊涂,爸爸去请教老师该怎么办?
老师回答说:得多陪陪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
爸爸马上付诸行动,周末放弃加班,在学校旁边的自习室陪着儿子一起学习。
爸爸读建造师教材,儿子读名著。
一年后,儿子的语文成绩提高了,爸爸考完了二建。
接着儿子继续学理科,如愿考上了重点高中,爸爸也顺利拿到了一级建造师证。
这位老师总结:如果你家孩子没有动力,那么你就自己上,比什么都好使。
主持人杨澜也说: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你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
教育从来不是要求,而是影响。
如果你发现教育孩子很难很累,孩子也没有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不妨收回一直放在孩子身上的目光,先做好自己。
教育孩子的同时,不要忘了自我成长,成为孩子可追随、值得效仿的好榜样,这才是教育最好的样子。
“你的优秀就是对孩子最完美的教育。”这句话不是我的原创,但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我就被深深打动了。我觉得,这才是对教育最完美的诠释。
最好的教育就是做好自己,不用刻意为了影响孩子去做。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完美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