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股票指数的样本空间不以股票的行业、风格、主题为筛选依据,我们就把它称为宽基指数(或规模指数)。宽基指数在选样时一般做法是先排除掉低流动性(低成交量)的股票,然后按市值大小排序后,选取一定名次范围的股票组成一揽子组合。
本文选取A股市场上最主流的3个宽基指数: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通过观察它们的历史收益和波动数据,看看它们之间到底是存在“亦步亦趋”的同步性,还是“此消彼长”的互补性,以供大家一起学习。
一、三大指数简介
首先简介下3个指数的样本情况,简单画了张图,如下:
上证50:包含了沪市(注意,不含深市)中规模最大且流动性强的前50支股票,反映了沪市最具市场影响力的一批超级大市值企业的运行情况。
沪深300:包含了沪深两市中规模最大且流动性强的前300支股票,覆盖面比上证50更广(上证50的50支股票基本也涵盖在沪深300中了),反映了沪深两市的超级大市值和一般大市值企业的运行情况。
中证500:排除掉沪深300样本股后,继续选取沪深两市中规模排名301-800名的股票作为样本,与沪深300无重合,反映了沪深两市的中等规模市值企业的运行情况。
二、整体收益
由于3个指数发布的时间有早有晚,我们以最晚诞生的中证500的发布日2007.01.15为时间起点比较,整体趋势图如下:
从07年1月份到21年11月份的当下,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在这近15年内的涨幅分别是71.7%、124.7%、254.7%,折算成平均年化收益分别约3.7%、5.6%、8.8%。看上去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而且差别还挺大。
不过上证50汇聚了A股中分红率最高的大蓝筹股,中证500则以发展中的新兴企业为主,更多的盈利会拿来继续投资,分红自然就少。按过去5年数据测算,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的平均分红率分别约2.8%、2.2%、1.2%。
如果就粗略按照这个分红率相加,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在过去15年内的平均年化全收益(指数涨幅+分红)分别约6.5%、7.8%、10.0%,差距就没那么明显。
另外从图上可以看出,07年并不是一个好的入市节点,不仅错过了04-07年的一波涨幅,而且08年一整年三大指数都在下跌,不过即使如此,依然能获得还不错的收益。
三、三大指数的轮动
从图2中可以看到,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在15年间的长期走势虽然趋同,但并不存在严格的同涨同跌线性关系,甚至在某些时间区间还存在偏离。比如在10年、13年、17年,三大指数的涨跌幅折线图分别如下,大家能很容易看出明显偏离:
为了方便分析,我把三大指数从07年至今的每年度涨跌幅和偏离度统计出来,其中偏离度定义为该年表现最好和表现最差指数间的收益率之差,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到至少两个信息:
1、除了08年 、19年、20年外,三大指数的偏离度均在10个收益点以上,其中09年、15年甚至接近50个收益点,15年间的平均偏离达到22.8个收益点,偏离程度确实比较大;
2、15年中有12年表现最好/最差的指数都在上证50和中证500中产生,其中有7年上证50收益大于中证500,有5年中证500收益大于上证50。
我们可以得出粗略结论,即以上证50为代表的大盘股和以中证500为代表的中(小)盘股间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轮动性。
四、个人评价
我一直认为宽基指数不仅是最适合新手,也是最适合大多数普通人投资的品种。毕竟普通人并不具备对行业、公司的专业投研能力和精力,而投资宽基指数长期盈利的逻辑前提只有一个,就是市场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长期向上,简单说就是“国运”,判断这个前提是否成立显然比研究行业、公司要容易且确定得多。
实际上,历史数据也表明长拿宽基指数(至少5年以上)大概率不会亏损,而且一般会获得市场平均收益。而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市场在大盘股和中(小)盘股间的风格切换进行一定程度的轮动,是有可能获取比市场平均值更高的收益。
当然,本文仅仅是很粗浅的研究,历史数据也不代表未来趋势,投资是很磨人的事情,不足之处,大家共同探讨。
感谢你看完文章,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可点赞、关注,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