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点摘抄:
1、用来支持我们的“结论”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局限的,远非全部的,只不过是我们所能够感知的周遭而已。
2、想要打破这种“差不多”的心态,最好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先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够好。有过一次类似的体验,你马上就会破除在其他事情上“差不多”的幻想,转而踏踏实实地认真做事。
3、如何成为前20%的那群人。有的时候可能方法并不复杂:若是你能做到长期持续,就足以淘汰掉80%的竞争者了。
4、很少有事情是线性发展的。简单来说,你从60分到80分可能需要一天时间。而当你真的跨入80分的门槛后,可能每增加一分都需要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5、真的尊重知识的人永远是少数,他们也不太会记得自己读过了多少本书。对他们来说,读书只是一种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并不是用来和别人比拼的数字。
二、个人体悟与实践心得:
真的好事的去看了财富专栏文章的点击量,前面的专栏还好点,能在40%-50%,越往后越低,最后一篇文章的点击量只有3W了,这些说的还都是主文,每周的三天问答都比主文还要再少个2W左右。我当时就觉得,我们这个学习小组稳稳的在这件事上是20W人中的前1%了。
回想自己在很多事情上,是可以做到坚持的。对于自己付费学习的内容,如美式发音课、喜马拉雅田艺苗的古典音乐课、得到平台订阅的专栏和精品课,都坚持的不错。我分析可能是因为付费这个门槛本身就是个筛子,内些学习欲望不是跟强烈的课程被自动过滤掉了。所以谈到坚持,我觉得还是要听从内心的声音,要有策略,成年人的坚持往往要有些目标驱动的,不要盲目地下军令状要开始学什么。
我一直感觉自己算是比较晚熟的人,貌似近几年才慢慢开窍。首先是因为换了一个学习环境,亲眼目睹了很多牛人他们是如何学习工作的,内些在自己领域里前1%的人就实实在在的出现在你面前了,你有机会去感受他们的思维方式,去反思你们之间差距的来源。其次是2016年赶上了知识付费的洪流,从而打开了自己认识世界的大门,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看问题的维度变多了,以前的自己是非常钻牛角尖的。
我们总喜欢做的事是和周围人比,但是忘记了一件事,你所在的群体又在整个大人群里的什么位置呢,也就是你现在在一个什么平台上,先搞清楚自己的平台,再看自己在平台里的位置,可能会更精准。
像我曾经工作的医院,是大连市的一家三甲医院,但是在全市的医院排名不算前三,而我在医院里也绝对算不上是骨干青年。拿大连市最好的医院再和辽宁省里最好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比,医生的水平又差出一截。2014年曾于北京参加过一次协和论坛,有机会目睹了协和内分泌科医生的风采,不得不说又甩掉了医大医生好几条街。国内的评价体系大致相同,我们就不再和国外比了。这么一级一级比下去,你就会对自己有一个大致的定位,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自己是明显落后的。
不得不说差距不是一天形成的,不是上班内天,不是上大学内天,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分水岭。在你总是得过且过,在死磕这个词还没发明的时候,有些人却一直按99分甚至100分的标准要求自己。
谈了这么多体会,需要做些什么去改变自己落后的状态呢,抒发情感和发现问题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要做的是解决问题。最近在复习的精品课如何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里边告诉我们把80%的精力放在理解问题和拆解问题上,所以近期打算做这个拆解,希望自己可以有计划地慢慢跳出落后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