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敏‖阅读《教育的本质——〈民主与教育〉导读》之六
【阅读内容】
第六章 科学主义vs.人文主义
【阅读摘录】
思想仅仅作为思想是不完备的,他们至多是尝试性的,实际上,它们是提示、指示,是应对经验情境的立场和方式。除非它们被应用在这些情景中,否则就缺乏完全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只有应用它们,才能检验它们;只有检验它们,才能赋予它们以完整的意义和现实感。
从人类经验的观点来看,因而也就是从教育努力的观点来看,要在自然和人之间公正地作出任何区分,那就是在形成和实现我们实际地目的所必须考虑的条件与这些实际的目的本身之间的区分。
教育应该从人文主义的科目和自然主义的科目这种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出发。教育不应把研究自然的科学和记录人类事业的文学隔离开来,而应把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各种人文学科进行杂交。
科学教育的教学法的新的出发点,显然不是教一些贴有科学标签的东西,而是利用熟悉的作业和工具指导观察和实验,使学生在它们实际的运转中了解它们,从而获得一些基本原则的知识。
事实上,任何科目如果在它最广阔的意义范围内理解它,就具有文化的价值。
【阅读感悟】
研读自然主义科目与人文主义科目在教育领域的关联,恰似为我推开了一扇洞察教育内核与走向的全新窗口,促使我对当下教育生态展开深度反思。
哲学层面的人与自然二元论,在教育范畴体现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生硬区隔。这种划分由来已久,却并非希腊思想的原生特质,可直至今日,它仍在教育体系中根深蒂固。在传统教育架构里,自然科学常被视作物质世界知识的冰冷集合,充斥着公式、定理与实验数据;人文科学则被当作人类情感、历史与思想记录的独立板块,侧重于文学、历史和哲学的研习。这种人为割裂,让学生在知识汲取进程中难以搭建起完整的知识大厦与世界观架构。
书中点明,从人类经验与教育实践视角审视,自然与人的分野,本质上是实现目标的条件与目标自身的差异。这一见解深刻揭露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内在勾连。自然科学为我们剖析世界提供客观工具与方法,是推动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人文科学则锚定人类发展方向与目的,聚焦人类价值与意义。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筑牢人类进步的根基。
教育理应以自然主义科目与人文主义科目间紧密的依存关系为起点,这一理念为教育革新明晰了路径。在真实教学场景中,我们绝不能再孤立看待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就像在教授物理、化学这类自然科学时,融入科学史内容,让学生体悟科学家探索的艰辛与创新精神,感受科学背后的人文温度;在语文、历史等人文课程里,引入自然科学成果对社会进程的作用,助力学生理解人类文明与自然世界的交互影响。借由这种“杂交式”教育,拆除学科间的壁垒,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跨学科思维。
科学教育新教学法也带来全新启迪。它不再局限于刻板的知识灌输,而是着重引导学生在实操中洞悉知识的生成脉络。借由熟悉的作业与工具开展观察、实验,让学生在实践里领会科学基本原理,这不仅能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更能锤炼他们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每一门学科,从广义视角看都蕴含独特文化价值。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皆凝聚着人类智慧,都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我们必须摒弃对学科的偏见与狭隘认知,深度挖掘每一门学科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多元学科的滋养下全面发展。
拆除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教育中的隔离墙,构建融合共生的教育新体系,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经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培育出兼具扎实科学知识与深厚人文情怀的时代新人,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
因此,打破教育二元藩篱,迈向融合新程是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