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老师的区别是:父母更应该注重孩子的身心成长,而老师的侧重点是教学质量与成绩。
但是,现如今因为诸多现实因素,父母和老师往往统一了战线,父母也变成了老师,也在跟着老师一样共同给孩子施加压力,当前环境之下,这种统一性对孩子的将来发展至关重要,但同时也给孩子长远的身心健康埋下了隐患。注重分数虽有不合理之处,但这种方式也确实基本上做到了公平,所以又存在即合理的一面,不过这种公平是制度下的一种“人为关怀”,我们要明白大环境之下,凡是有制度的事情必然要求统一,因为它解决的不单单是公平问题,这无可厚非,只是这种公平也有其弊端,那就是阻碍了个人的独立思考。
人类毕竟是大自然中身体和心灵层面的双重产物,我们必须要遵守自然界赋予给自己的这种独自无二的有区别于动物的属性,因为遵守这种属性是对生命的尊重,她是大自然的馈赠。
倘若心灵层面缺失,我们的身体不会死去,但在精神上却同样面临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个大自然之下的共同法则,活着无意义就等同于精神上的消亡,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然的筛选呢?
为了避免这种筛选,在享受着教育公平制度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让孩子在其中找到心灵上自由,引导其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思考不是说违背于环境之下的某种制度,或者说就不在意分数了,而是在世俗环境之外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广袤的精神花园,这块园地可以容纳众多所谓的公平和不公平,众多所谓的成功与失败。
这个工作只能由我们父母来做引导,任何制度和个人都无法替代(当然这首先依赖于父母自己的觉醒)。
所以,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这个事情上不能完全跟老师保持一致,老师必须得依靠成绩突显教学质量,而父母的责任更多地应该倾向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方面,为孩子一生持续的幸福奠基。
说到这里,我想延伸一下,生命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应该被某种世俗的东西而局限在一个人为设定的角落。
譬如:所谓的优差生都是用成绩的好坏去做评判;孩子的某种兴趣被父母当做玩物丧志一样对待;婴幼儿的哭泣被当做不听话而训斥;青少年的叛逆被当做问题少年而处罚,男孩女孩在情窦初开的年纪相爱却被当做早恋…
价值评判标准的唯一性是世俗赋予的,它与生命成长规律并不完全匹配,且大多追逐于实利,它舍弃掉了很多人性上美好的东西且与人类至关重要的婴儿至少年时代随影随形,孩子心灵上如果没有可以疏通的渠道,得不到滋养,那来自成人世界里的功利至上,胜者为王的游戏规则就会很容易充斥到他们的内在,使之停留在外在世界里的斗争层面。
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注意观察的话,我们会看到不少孩子之间也会存在小小的“江湖”,“江湖”里不单有虚假的游戏还有伪善的面孔,甚至还有邪恶的东西,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这些状况会逐步突显出来,我们不免深思:这难道仅仅是孩子自己的原因吗?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实教育根本在于自我教育,当我们觉得无力去教育子女时,或者子女过于顺从我们时,我们就出现了问题,只有当我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孩子才能在我们这里汲取到营养,才能真正有希望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