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6日,兰州市高三复读生魏天桦选择跳河自尽,结束了他年仅21岁的生命。
风华正茂的年纪,本该怀揣凌云壮志,为梦想打拼,为什么草草收场,聩然离去?
原来魏天桦是家中独子,第一个高三时父母离婚,他跟着母亲一起生活。在我们国内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离婚的夫妻很难好聚好散,离婚后大多视对方如仇敌,这无疑让孩子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魏天桦也不例外,春节时魏天桦和父亲见面,父亲给了他1400元钱,他没敢告诉母亲,怕她生气。可是最后还是被母亲知道,她十分气恼,和儿子争执起来。
原本是父亲的爱意,到母亲那里却成了指责他的理由,魏天桦觉得好绝望,产生“都是我的错,我就不该活在世上……”的想法。临死前发自己的照片给母亲,说“我想让你记住我的模样!”
临死前有这样的想法,该是何等的无奈与心酸!难道母亲对孩子的绝望没有一点感觉吗?让我们看看她们的另一张聊天截图。
儿子明明在说:“妈,我太累了,您想让我考好大学,我真的做不到了,今生到此为止吧!”
母亲的回答:“你是妈妈的支柱,妈妈因你考到外高而荣幸,我希望这次你也争取轰动一下周边的这几个学生……”
看看吧!母子两个的对话完全不在同一频道上,这种无效的沟通,妈妈又如何能感知孩子的内心渴求?孩子得不到有效的回应,又如何能改变赴死的念头?
在沟通中发生这种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少智慧,而是缺少知识。
如果我们想改善和孩子的沟通,该从何处开始呢?
1.有效沟通的起点在于聆听
伏尔泰曾经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一句话说出聆听的重要性,聆听可以让父母听到孩子感受和体验,听到他们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明白他们想要表达的本质。
高效的聆听,需要父母拥有开明的思想和豁达的胸怀。
首先要能放空所有的心思,不带有任何的主观意念,专注于倾听孩子的诉说,以让孩子打开心扉为目的。
再者不管孩子说出的是开心的还是讨厌的事情,哪怕是对你的抱怨指责,也要克制自己,宽厚地去理解接受。否则,你永远听不到孩子的真心话。
最后要认可孩子的表达,一句“谢谢你让我知道了你的想法”,表示出你很认真对待孩子的话。
2.接受孩子的不良情绪和想法
网络上特别流行一句话: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这句话用在和孩子的沟通上,同样有效。
一提到“家”,很多人心里立马就流淌着温暖的情愫,家是港湾,是心灵的栖息地,家里有至亲至爱的爸爸妈妈。无论孩子在外面遇到什么,家都可以让他得到最彻底地释放。
发发脾气、撒撒娇、哪怕歇斯底里,哪怕无理取闹,在家里,在父母跟前,又有何妨?
去拥抱你的孩子,告诉他:“别委屈了自己,孩子,无论你有多糟糕的情绪,多可怕的想法,都说出来吧!爸爸妈妈都能接受。”
3.要引导不要批评
郑渊洁说:“中国式父母,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不懂什么是爱。”
中国父母教育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方式,什么“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孩子一旦有什么错误,父母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批评和说教。
无数的事实说明,这种方式只会产生距离或怨恨,根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觉醒较早,他们大多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所以最好的沟通方式不是批评,而是引导。
引导孩子说出他们的苦恼和麻烦,适当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给出可能的解决办法。
4.和孩子相关的事情上,给他们说话、选择的机会。
和孩子相关的事情,最好能让他们参与进来,充分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这样做不仅是对孩子的尊重,更是培养他们责任感的好机会。
比如给孩子买衣服,孩子看中的款式和颜色也可能不符合我们的审美,即便我们不满意,也要按孩子的意愿来买,毕竟衣服是穿在他身上,他开心为最好。
除非价格超出预算很多,这时你需要和孩子商量,告诉他可以选择那个价位的,然后让他自己决定买什么样的。
越是让孩子参与家庭的事务,他们就越能对父母“感同身受”,无形中就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
《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里面有句话:养育是一段富有诗意的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却是我们自己。父母只有不断的自我成长,时刻的自我察觉,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才能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你在我面前,而我真的看见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