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支持”“宽容”……这些美好特质是老天给到你最宝贵的财富,可与此同时也对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是你必须有能力去驾驭它们,才能不被这些光明背后的阴影所反噬。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说:“即使是神圣正直之人,也不可能超越你们每个人心中的至善,同样,即使是软弱邪恶之人,也不可能低于你们心中的至恶。”
“一阴一阳之谓道”。
每一个美好特质的背后,都有它对应的阴暗面,如果你不承认它、接纳它,就会被它所攻击所吞噬。这些阴暗面会像照镜子一样表现在我们的人际纠葛和最亲密的关系中,你会发现你越是不允许、不接纳自己的那个部分,越会在对方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激起你最深刻的愤怒。这些愤怒,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和不信任。无论你是谁,貌美与否,学历高低,财富几何,你,不相信自己生来就值得被善待(而不是一定要达到某个“标准”)吗?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我们这个含蓄的民族,尤其是有文化有教养的家族,注重“温良恭俭让”,秉承“仁义礼智信”,可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表达愤怒。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我们信奉“忍一时风平浪静”,当遭受别人的不友好对待时,我们选择“相逢一笑泯恩仇”。于是我们看到太多善良的人,她们备受欺凌,甚至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她们压抑隐忍,可最终却落得尊严与关系尽失。
她们错了吗?我们错了吗?善良错了吗?善良说,这个锅,我不背。耶稣曾对他的门徒说:“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鸽子,是纯良美好的象征,可是驾驭它需要具备蛇的灵巧与智慧。也就是说,只有能灵活运用多种人格面向的人,才具备葆有鸽子般纯良的赤子之心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生而具有攻击性,这并不因我们是一个古老而谦逊的民族而减弱半分,它只可能会变得隐蔽。攻击性是健康的,承认它、接纳它,它就是生命力和创造力。很多贤良淑女把攻击性视为洪水猛兽,会压抑自己的这个部分,认为这是不善良的敌意。把善良等同于软弱无能,大概是对它最大的误解和亵渎。攻击性是用来干什么的?一用来捍卫边界,二用来实现目标。那些压抑了自己攻击性的女人们,你猜都怎么样了?
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向自己最亲密的人。注意了这里有一个魔性的现实,就是你如果不敢向欺负你的人捍卫边界,那么你攻击的矛头就会对准你最亲密的人,通常是伴侣和孩子。因为你会认为这些关系是安全的,而只有在安全的关系里,你的攻击才能被接得住。鲁迅先生有一句话,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抽刃向更弱者”。这就是所谓的“踢猫效应”,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暴动和舆论最终都指向荡妇羞辱了。我有一位书香门第、中文世家的男同学,他说过一句话令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我的妈妈在外人看来是最知书达理、温婉善良的好女人,可是她把自己最坏的脾气都留给了我和爸爸”。我曾经无比羡慕他的学问与家教,然而在那一刻我突然特别地同情他。我觉得这个事情就像是一个女人在外面永远很精致光鲜,可是却总是穿很邋遢很丑的睡衣一样,对家里人太不公平。所以,有时候学着表达恨,是为了让爱我们的人过得更舒服。
其实出现上面的情况还算好的,至少说明自己的亲密关系还很结实。而过分“小心翼翼”地压抑自己维持关系,还有可能第二种情况,就是激发别人的人性之恶。“老好人”“受虐狂”“招渣体质”就是这样产生的,这就很可怕了。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假如你已经对一个人很厌恶了,而他如果还是讨好,你不仅不会感激,还会更加恼火?你会一边羞愧,一边愤怒,一边更加排斥。这就说明,隐藏愤怒的讨好,是会激发出“人性之恶”的。
在不了解人性之前,我曾经是一个十分爱才的人,我的一切原则都可以为对方的才华和本事让路。也就是说,只要对方有一点比我强让我佩服,那么ta恃才傲物也好,桀骜不驯也好,甚至出言不逊,我都百般海涵不计较。可后来的事实给了我血淋淋的教训,因为我没有教会ta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尊重我。也就造成了我把人家当朋友,人家拿我当人脉;我拿人家当亲妹妹,人家把我当表姐的局面。现在看来,不尊重你和有没有才华,一码归一码,二者没什么关系。这个事情,我是从一个朋友身上学会的。我有一个做自媒体的朋友,由于工作性质和个人理想,她一直践行创造一个尊重他人情绪的工作空间。她手下有两个客服,负责接洽粉丝的留言倾诉和购买服务等。她有一个原则,就是决不允许客户攻击客服,一旦发现,合作关系立即终止。曾经她的一位“金主”对她很是讨好,但对她的客服及其不尊重,把坏情绪全部撒到人家身上。我亲眼看着她登上客服的工作号,对那位客人说:“我是XXX,我不管你再有钱、好看还是怎样,拿着你的钱赶紧走人。在我这里,你可以不认同我,但不允许攻击客服,我们的合作关系终止。”当时她的这种不恋战的心态令我目瞪口呆,我从她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的原则不应该为任何人开绿灯,记住,是任何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对事不对人”,才能教会别人“尊重”。而假如关系因此破裂了,那说明本来它就是脆弱的,试想你居然付出尊严去苦苦维护一段塑料关系,难道不可悲吗?又假如对方因为你的捍卫而表达了真诚的歉意,你们的关系更密切了,那不更加证明了“爱的不流动,是因为恨的不表达”吗?
曾经有记者采访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您是如何创造出惊世之作《大卫》的?”他回答说:“雕像本来就在石头里,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这也正印证了中西方最古老的哲学,人的灵魂中具有全部的智慧,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去芜存菁,探索出它的全貌而已。教徒依清规戒律修行,而凡人在红尘俗世修行,穿越那些生生灭灭的念头,允许七情六欲在胸中自由地流淌,当黑暗来临时,识别它、通晓它、驾驭它,孕育出博大而单纯的人格全貌,这难道不是一种修行吗?
人间值得,但,真正的爱,永远是爱自己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