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在北师大一次座谈会上见过莫言,那次是苏童成为北师大驻校作家的入校仪式,主角是有才华有颜值的苏童,但莫言名气更大,找他签名的拍照的更多,风头一度盖过了主角,莫言自己也调侃说:差点忘了主角是谁。
在座谈会上,他说“羡慕苏童的文学成就,也羡慕他赢得了那么多芳心,这是我们感到没有办法的。”感觉是个挺幽默风趣的老头。
5年后,莫言出了新书《晚熟的人》,腰封上写着“诺奖后首部作品 十年蕴积,人事全新。一言掷地,壁立千仞。”发售新书的第一时间就买了,却没第一时间看,这几天终于看完了。
这本书里共收录莫言12篇中短篇小说,创作时间从2011年2月横跨到今年6月,也就是说获得诺奖后的莫言一直在书写,可以说是笔耕不缀了。整体来说,这本书有点像披着小说皮的“纪实”文学,陌生又熟悉。
陌生的是,没有《丰乳肥臀》的历史感,也没有《蛙》里面的沉重感,有点类似于班宇的《冬泳》,是对各色人物粗粝生活的描写,不过莫言讲的是或真或假的身边人,总让人疑心这些人会是他身边的谁,且大多以第一人称代入,更接地气。
熟悉的是,在莫言小说里熟悉的高密东北乡一直在。前几天做到一个题,问莫言笔下的《红高粱》对应的地域是不是东北,幸好读过几本莫言的书,知道他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是指山东高密的东北部,而不是东北。
有意思的点在哪儿?
在这部小说中,有几篇讲述莫言获奖后的比较有意思,有点纪实文学的味道,虚幻又真实。
《表弟宁赛叶》中,表弟说:“你写出了《黄玉米》,骄傲了吧,目中无人了吧,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吧?但是,我根本瞧不起你,我们要超过你,我们要让你黯然失色。”
《等待摩西》中柳向阳说:“三哥您这张脸,太有个性了。”作者说不妨挑明直接“说我丑不就得了”,柳向阳竟称:“您不丑,您是咱高密东北乡的美男子,我们单位有几个小伙子想整成您这模样呢。”
《晚熟的人》中,有人假冒莫言的书法骗钱,蒋二口无遮拦地称:“我哥的字无论多么丑,那上面也有我哥的气息,那就像臭豆腐,无论多么臭,那也有人喜欢。”
这些真真假假光怪陆离的细节,让人窥探了莫言成名后的生活,或多或少地对名人生活有了些了解。他通过小说或自嘲或反讽地表现出来,让人哭笑不得,这是属于莫言的幽默和风格,他用这种方式来揭露消解成名后的世俗。
为什么书名叫《晚熟的人》?
这本书收录了12篇小说,为什么偏要用其中《晚熟的人》来作为书名?
作者本身,对晚熟也有自己的阐述:“晚熟这个概念也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智慧。农村称一些智力水平不太高的人为晚熟,就间接地说他是一个傻子了。有的人在农村,大家都叫他傻子,但他实际上是在装傻,他一装可能装几十年,他在装傻当中体会到了一种乐趣,而且他得到了装傻的利益。所以农村确实有这么一种人,他在装傻,大家都说他晚熟。那么当到了一个合适的时代,出现了能够让他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他才会突然焕发出光彩来。也就是说在一个不太正常的社会环境里,有很多人的个人才华是被压住了,没有舞台让他展示。当后来社会进步了,人们自由度越来越大了,社会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展示他们自己能力的机会,那么好多当年看起来普通的人、平常的人,突然就干出了一番事业。所以在我的小说里就有这样一些人,当年都被说是傻子,结果过了几十年机会来了,他表现得比谁都厉害,这也是一个角度。大概我想,晚熟是一个正面的褒义的词,代表了一种求新、求变、不愿意过早的固步自封的一种精神。”
这里面的主人公蒋二,就是一个晚熟的人,早年不太机敏,人家把他当做傻子,后来脑筋越发活泛,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走向人生巅峰,将晚熟的智慧发挥到极致。看得出来,作者对蒋二并没有批判,而是一种善意的讽刺,保留了一份理解和宽容。
《晚熟的人》体现了作家晚熟的气质,也预示作者还会有更好的作品出现。
从莫言的这部短篇小说创作来看,延续了以往的莫氏风格,也有新的突破,从魔幻主义到关注当下,作者的文凤也更稳健从容。看过了短篇,不知道晚熟的莫言新长篇什么时候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