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芬兰人而言,公交车上只要挨着的座位有一个人,就等于两个位置都有人谁都不想和谁坐在一起;很多人等公交车进站才发现不是自己要上的那一辆,但因为自己已经出来了,就只能硬着头皮上错车怕自己出糗也怕司机尴尬;如果有什么想试穿的衣服,能自己找绝对不麻烦导购,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说;出门之前听到或发现,邻居也正在出门,坚决撤回!这样芬兰人的日常,真是满满的尬!但是,生活中这样的“精芬”(精神上像芬兰人一样不爱社交)却是随处可见。
有网友这样说:
站在一群人中间,我总觉得无所适从。”
“我想和别人接触,但我怕他们不喜欢我。”
“处处都是外人。”
“我总觉得我是一群人里面最笨的一个,一举一动都担心被人嘲笑。
如果你有共鸣,那么你可能也是一名社交焦虑者。在中国,十个年轻人可能有四人存在社交焦虑的困扰,而且这个数字可能还会上升。
关于社交焦虑,你可能想知道的五个问题。
Q1:社交焦虑定义?
《害羞与社交焦虑症》书中指出,社交焦虑者会因为害怕外界的消极评价而对人际交往产生不舒服的、恐惧的情绪,甚至在社交情境中表现出退缩、回避行为,比如拒绝参加同学聚会等。这种焦虑会让社交焦虑者产生极大的不适感,并阻碍他们的人生发展。社交焦虑和社交焦虑症有着程度上区别,很多人仅对社交感到不适,并没有达到焦虑症的诊断标准。但因为求诊这项行为本身对于患者就是一种社交情境,所以很多患者无法向咨询师求助,也很难主动前往医院就诊。由于病患很少寻求协助,相关研究较少,常为大家所忽略、低估其严重性。如果出现情绪或人格特质上的问题,可以采用量表进行诊断。
Q2:社交焦虑和性格内向有什么区别呢?
内向是他们对自己内在关注大于外在,相比社交焦虑,在社交场合中,主动选择独处,独处会让他们产生更深度的思考,并且不会给外界因为自身行为发出错误的信号,同时外界并不会对他们产生压力。
Q3:让我产生社交焦虑的情境有哪些?
公开讲话是目前最常见、令患者恐惧的社交情境。其他常见令人恐惧的情境包含:开会
、参加聚会、与陌生人开始交谈、在他人面前吃东西或询问权威人士,在面对或进行其所恐惧的社交活动时,常会伴随生理症状,如发抖、脸红、冒汗、心跳加速、心悸、轻微头痛、晕眩、胸闷、或呼吸急促等。
Q4:我为什么会有社交焦虑呢?
一个人之所以产生社交焦虑,是因为对自身能力没有正确而清晰的认识,而对于自己想要的结果又特别害怕失败,如果从事实层面来看,之所以产生这种焦虑情绪的根本原因是——太难了。具体来说也可能是以下三方面:过去的创伤经历,目睹他人被羞辱、虐待或遭受创伤,也会让人害怕与人交往,导致成年后的社交焦虑;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一些父母的专制、过度保护很可能让孩子产生在社交中显得退缩、不自信;生活的重大改变。一个刚刚升职了的人可能会对自己未来的社交状况充满恐慌,担心被同级排挤。
Q5:我要怎样摆脱社交焦虑?
第一,找准自身的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比如说到了陌生社交场合,你如果不善言谈,可以给大家倒茶盛汤,或者给在场的人拍照;第二,设定合理的目标,不断的尝试。对害怕的人或事,慢慢的去接触,去尝试,去克服恐惧心理,这个过程可能漫长反复,但是迈出是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