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母亲让我去帮她设置空调,起初内心想:你都用了8年了现在还不会用,只是会打开,怎么连个孩子都不如?明天让女儿去教她,我可不想再被她数落。这一想法,持续了10 秒钟左右,我想到了另外的一个问题,我女儿也经常会犯错误,或者告诉她多次的事情还不会,而她求助我的时候我还是会从内心里愿意再告诉她,因为我觉得她是个孩子,而我是她的爸爸,就应该辅导她成长。说到这里,你看出问题了吗?我们往往可以原谅孩子犯错和不“懂事”,却不太接受我们的父母犯错和“不懂事”。
我小时候了,经常听母亲说,人老了就跟个孩子一样,不懂事。当时也不懂什么意思,就觉得老人也会像孩子一样,会闹情绪。我们知道孩子闹情绪的原因,要不是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意,要不就是需要被关怀,那老人是不是也这样呢?我觉得是,至少我的母亲是这样的。也许母亲是个直性子的人,所有的内心活动都写在脸上,而她经常挂在口边那些话,其实也是她缺少的。说回来,同样一件事情,老人和孩子到了同样的错误,我们有时候内心的评价和反应出的情绪都不一样,为什么呢?
我的底层意识是这样的:因为母亲是大人,她应该知道怎么做。因为女儿还是个7岁的孩子,她可能还需要教育。所以我在评价他们的时候,参考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我对母亲寄予高于对女儿的希望。我这样子做合适吗?我对她们的希望是什么?让她们开心幸福,所以本文开始提到的那个心理过程,对于母亲来说肯定是不高兴,不幸福的。而这个起因或者本质,就是我对母亲的评价标准与我的目标相冲突引起的。我经常说一人一世界,刚才突然又对这句话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我,母亲,女儿,三个人的世界,他们所理解问题和答案都是映射在自己的那个世界里,我这里不是说自我,而是从哲学和相对的角度去理解。所以如我给出的答案,还是只能映射在我的世界,自然她们是不能接受的,只有我的答案也映射到他们的世界,我们才会有那种“理解”的感觉。
我又可以把我的“相交环”理论,在这里应用,假设我们三个人的世界本身都是相交或者重合的,那我们沟通的内容都会是高速直达的,因为无需破“环”与“环”之间的界限。
你看这样子想其实也把佛家所说的“无分别心”引入,母亲和女儿提出的问题,你不要天然的把它区别对待,告诉自己我要理解她们,还包括它们…那些问题然后平静专注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