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上有个美剧赏析专业,那么毕业典礼,应该是这部《绝命毒师》。
我看过的美剧不多,以情景消遣为主,大概30部吧。写过观后感的约一半,有深刻印象的大概7-8部。当最近看完《绝命毒师》了以后,我真的感到,可以毕业了。
前一阵子,保温杯泡枸杞红遍网络,中年人终于走上热榜。《绝命毒师》也正是一个后中年男人的故事。
跟一般中年男人不同的是,男主角碰巧住在新墨西哥州,碰巧得了癌症,碰巧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化学家……面对制造冰-毒的诱惑,他选择了铤而走险。后来的一切,就像一张张多米诺骨牌一样,走向无可奈何的深渊。
光是人设出奇当然不够毕业,之前我聊《行尸走肉》的时候,曾经说,编剧偷懒了:
说两点缺陷,一个是剧情的推动点,基本上都是在打野(Scavenge) 的途中。出去打野那么危险,却一直都没有严肃的执行方案,经常是一强一弱两个人有说有笑地就出门了,然后就出事……这看多了也受不了…… 一个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开始失实了,故事里出现了“超人”:男一号前两天都崩溃成那样了,睡了两天,竟然又活蹦乱跳地去打野了。
到了《绝命毒师》这,这一切不和谐都不存在。没有莫名作死,没有“超人”,主角最真实地生活在命运的危险夹缝里,没有哪怕一刻钟的喘息。死亡、谎言、利益和尊严反复纠缠,人性像狂暴台风里摇曳的树木,拼命挣扎着用最后的根系搂紧脚下的土地。
每次的任性都做足了铺垫,每个偶然背后都是必然。一切故事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切人物关系都是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在紧凑的剧情推进和丰满的人物刻画背后,是精彩文艺作品那个永恒的主题:宿命。这种宿命深植于现代社会的骨髓里。
以下这段,节选自罗辑思维《父亲悖论》:
根据鲁格·肇嘉的说法,“父亲”这个身份包括了五个成分,分别是:供养、护佑、规训、传道、胜利。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做一个“父亲”,你最好做到:
第一,能赚钱养活太太和孩子并陪伴他们,这是供养功能。
第二,能保护太太和孩子免受天灾人祸的侵扰,这是护佑功能。
第三,能够设定家庭规则维持家庭结构,这是规训功能。
第四,传递给孩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传道功能。
第五,你一定要比其他男人强大有力,至少也要比妈妈强大有力。也就是说,你要是个男人,要很man,这是胜利功能。
传统社会里,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一体化程度很高。经济上,男耕女织;情感上,严父慈母。男女处于各司其职的分工合作模式。男性比较容易把上面说的五种责任同时承担起来。
但在现代社会,变化出现了,因为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男性来说,你要是既想当一个好妈妈式的父亲,又想当一个坚强、胜利的父亲,这就太难兼顾了。父亲的角色被撕裂了,这就逼得男性要做一个选择。
……男性去参与社会竞争,就算很成功,最后演化出来的结果是——他只能给家庭提供钱。
竞争越成功,钱越多,父亲原来的功能在现代社会就越可以外包出去。结果是,父亲从家庭中边缘化,只能提供钱和资源,而越来越不像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家庭在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不是越来越适应,而是面临解体的危险。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过:“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无可抑制的孤独和无法抗拒的宿命,这就是《绝命毒师》的故事。
------------------------------------------------------------------------------------
最后,欢迎关注本文作者:爱学习的阳仔, 一名教老外汉语、教老中英语的双料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