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段文字是司马光对于智氏之败的教训总结,司马光认为智伯败在才有余而德不足。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司马光浸淫官场,历经四朝而不倒,最后追封太师,谥号“文正”,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我们来看看司马光的为官之道。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司马光说:智伯的失败,败在才比德高。才和德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品质,世人却把它混为一谈,含糊不清的把它称做贤能,这就是造成用人不当的原因。所谓才,主要体现在聪明敏锐和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以及毅力等方面,而德主要体现是正直诚实中庸和气等等。才是0,德是1,不管一个人有多少个0,如果前面没有那一个1,那这个人是不可以重用的。
云梦泽的竹子,是全天下最强劲的,但不矫揉不羽括(制箭工序),是无法穿透坚硬盔甲的,棠溪的铁器,出了名的锋利,但是不溶范不砥砺,也无法做成坚硬的武器。才就好比云梦竹和棠溪铁,而德就好比矫揉、羽括,溶范、砥砺。所以说,才德兼备的叫圣人,没才没德叫庸人,德比才高的叫君子,才比德高的叫小人。
所以说用人之道:就算找不到圣人、君子,也别用小人,用小人不如用庸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君子有才不做坏事,小人有才不做好事,有才的人做好事容易做成,做坏事一样容易得逞,而庸人虽然也想做坏事,但由于智商和能力不足,做不成坏事,就好像狗崽子挠人,轻易就能制服它。而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做起坏事来如虎添翼,轻轻松松,破坏力很大难以控制!
同时人都不喜欢正直的人,因为讲话太难听,
而有才的人能解决实际问题,世人都喜欢。喜欢就容易亲近,不喜欢就会疏远,所以历史上很多皇帝用人都只看才干而忽视了品德。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都是才有馀而德不足,到最后搞得国破家亡,又何止智伯一个!所以掌控国家命运的人,只要能分清楚才和德的区别并且用人的时候先德后才,就不会失去对国家的掌控!
在领导眼中,永远忠诚,永远不背叛是摆在第一位的,如果你很有能力,却让领导感到你不够忠诚有异心,领导会用你办完事,然后抛弃你,比如说韩信,由于要求封假齐王事件,让刘邦感觉到不够忠诚,最终落了个悲剧下场。
同样是刘邦的下属夏侯婴,只是刘邦的司机,跟韩信比起来功劳根本不值一提,属于有德没才的人,由于一辈子忠心耿耿,韩信是淮阴侯,他照样封汝阴侯,死后追封“文侯”,而下场却和韩信截然不同,从刘邦到刘恒,历经三朝,一直担任太仆的官职,可谓是汉朝的不倒翁,最后家族繁荣发展,后代曹操取代汉朝建立了魏国,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夏侯家依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三国时期著名人物夏侯惇、夏侯渊、夏侯霸、夏侯玄、夏侯献、夏侯和及作《魏书》的夏侯湛,都是夏侯婴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