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开车经过玉林北高速出口的红绿灯时,看着那里12个大字的“玉林精神”——“敢为先、善创业、尚包容、重务实”,总是让人浮想联翩。
作为一个超2000年州郡历史的城市,历史文化之传承可谓源远流长。
这十二个字的“玉林精神”表述语,是于2012年12月10日召开的四届市委常委会第42次会议通过的。
它是玉林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反映了玉林人的优良传统,凝聚了玉林人的优秀品质,展示了玉林人的美好追求。
用官方的话来说,其内容丰富、明晰,结构严谨、充实,既是对玉林历史的概括,更是对玉林未来的展示。
巧合的是,这表述语提出的当年,也是我漂泊到玉林市内工作生活的第一年。
十多年来,感受着玉林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点点滴滴,看着玉林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且让我说一说自己理解中的“玉林精神”。
先说下这座城市的总体印象吧。
曾有人说,玉林是一座农民城市,城建落后,交通落后,电车、摩托车还特别多,在市内主要街道穿行难以体验到那种理想中的现代都市气息。
也有人说,玉林是一座“闷骚”的城市,外表其貌不扬,却暗藏功与名,时不时会有“扫地僧”式的大招亮相。
还有人把玉林称作“广西的温州”,意指这里商贸发达,中小企业众多,民营经济活跃。
回到玉林精神上来,“敢为先”是其中核心。敢为人先、敢闯敢干可以说是玉林人的基本底色。
回顾历史,玉林这地方,创造了诸多“第一”。
1987年,玉林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先后开展了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试验、供销合作社改革试验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等一系列改革试验。
玉林在全国率先取消粮票,这一试点为广西乃至全国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决策依据,我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短短几年就成燎原之势,长达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
2014年,玉林市再次被国家委以重任,被列为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自此玉林全面铺开“六权”确权工作,加快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建设,推进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建立。改革试验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2017年,玉林市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3项改革成果列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试验成果转化清单》,为全国新一轮农村改革提供了“玉林经验”。
靠着“敢为先”的精神,玉林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诸多荣誉。如广西第一个电话村、广西第一个“亿元村”、广西第一个财政收入突破亿元的县(市)、广西第一个财政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乡镇……
玉林不主产黑色粮食作物,却有全国最大的黑色食品基地,上世纪电视广告上那句余韵悠长的吆喝“黑芝麻糊”,至今仍在不少人的脑海中留存记忆。
玉林没有广泛种植的中草药基地,却成功地将附近乃至全国的中草药资源来个“乾坤大挪移”,培育出广西唯一、中国第三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
玉林没有著名的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却将“玉柴”从一个几十人的柴油机小厂,打造成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等创新研发平台的世界级内燃机生产基地。
玉柴领先推出了全球首款功率分流型插电式混合动力、中国首台国六柴油发动机、中国首台商用车燃氢发动机等产品。科研成果六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排名全国第一。
“善创业”可以说是“玉林精神”的精髓,集中体现了玉林人多谋善断、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
玉林古称鬱林,素有“岭南都会”、“千年商阜”之美誉。
地处桂东南的玉林市,背靠大西南,南接北部湾,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经济腹地广阔,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玉林人口700多万,居广西第二,土地面积在全区却排到第八。祖祖辈辈的玉林人,为了生存发展,走上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上个世纪初,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很多玉林人到海外寻找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这也使玉林成为广西最大的侨乡,全市有海外侨胞200多万人,归侨侨眷150余万人。
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出海的玉林人,也迈开闯荡谋生的脚步,行遍广西各地,踏足大江南北。
从扛着水垇筒四处给人补锅修鞋,到发展汽运、汽修、药材、陶瓷等,勤奋的玉林人穿州过省创业谋生。
据说,当年有一群玉林人长期在四川成都经商,当地渐渐形成了玉林街区,那些冠有玉林名字的饭馆、商店,就是玉林人在“天府之国”烙下的的印记。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陆川汽车运输业,也让人印象深刻。据统计,从1992年至2001年的连续10年间,该县有3000辆以上货运汽车在全国各地运营。
巅峰时期,在1996年,全县有5000多辆货车日夜不停神州大地各方驰聘,人均大货车拥有量居全国各县市之首,这也叫响了汽修业内一个地域术语“陆川风炮补胎”,当年可谓妇孺皆知,过目不忘。
多年来,勤奋创业的玉林人,在当地也创造着一样样的奇迹。
当年并不是最主要的交通枢纽城市的玉林,却早早建起了服装、建材、摩托车、粮油、果菜等十多个专业市场,摩托车是广西第一家大型专业市场,工业品市场当时在全区也是响当当的招牌。
据统计,当前全市市场主体达到45.65万户,其中民营经济主体占97%以上,是全区民营经济主体最多的地级市之一。
“善创业”可以说是“玉林精神”的精髓,集中体现了玉林人多谋善断、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
玉林古称鬱林,素有“岭南都会”、“千年商阜”之美誉。
地处桂东南的玉林市,背靠大西南,南接北部湾,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经济腹地广阔,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玉林人口700多万,居广西第二,土地面积在全区却排到第八。祖祖辈辈的玉林人,为了生存发展,走上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上个世纪初,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很多玉林人到海外寻找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这也使玉林成为广西最大的侨乡,全市有海外侨胞200多万人,归侨侨眷150余万人。
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出海的玉林人,也迈开闯荡谋生的脚步,行遍广西各地,踏足大江南北。
从扛着水垇筒四处给人补锅修鞋,到发展汽运、汽修、药材、陶瓷等,勤奋的玉林人穿州过省创业谋生。
据说,当年有一群玉林人长期在四川成都经商,当地渐渐形成了玉林街区,那些冠有玉林名字的饭馆、商店,就是玉林人在“天府之国”烙下的的印记。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陆川汽车运输业,也让人印象深刻。据统计,从1992年至2001年的连续10年间,该县有3000辆以上货运汽车在全国各地运营。
巅峰时期,在1996年,全县有5000多辆货车日夜不停神州大地各方驰聘,人均大货车拥有量居全国各县市之首,这也叫响了汽修业内一个地域术语“陆川风炮补胎”,当年可谓妇孺皆知,过目不忘。
多年来,勤奋创业的玉林人,在当地也创造着一样样的奇迹。
当年并不是最主要的交通枢纽城市的玉林,却早早建起了服装、建材、摩托车、粮油、果菜等十多个专业市场,摩托车是广西第一家大型专业市场,工业品市场当时在全区也是响当当的招牌。
据统计,当前全市市场主体达到45.65万户,其中民营经济主体占97%以上,是全区民营经济主体最多的地级市之一。
玉林精神的最后一句是“重务实”。讲究实干,实事求是,这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追求。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千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勤奋敢拼的玉林人,用“务实”的态度,不断开拓着前进的道路。
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打造出“世界裤都”、“中国编织工艺之都”、“中国铁锅之都”、“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一张张靓丽的名片。
最近十多年来,围绕“修机场、通高铁、建海港”三件大事,玉林用务实的精神扎实推进一项项工作。
2020年8月28日,玉林人翘首以盼的“航空梦”圆,一周年累计吞吐量37.35万人次,创广西区内支线机场通航首年吞吐量最高纪录。
2023年12月28日,历时八年建设的玉林海港码头,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成功开港,改变了玉林多年来望得见海却没有自己码头的历史。
无数人期盼多年的南珠高铁南玉段,预计在本月底正式通车运营,届时将会给700多万玉林人带来更多的惊喜。
作为一个区内人口第二、经济第四却是广西最后一个通高铁的城市,玉林人可以说承受了太多的委屈;可从另一方面说,这种不懈的追求也正是玉林务实前行、永不放弃的精神诠释。
据说在玉林,玉商文化中,有着一种传承已久的“扁担精神”。这是当年先辈为了更好地生存而被环境激发出的一种排除万难、拼搏争先的劲头,也可以说是玉商精神的底蕴。
希望今后,在“玉林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千千万万的玉林人,创造出更好的成绩,把这座城市和自己的家庭建设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