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漫步青春#征文活动,作者:陈子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布驻足于山水之间
古人眼中的山水似乎总有一种别样的情怀。
第一次领略古人的山水情怀还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欧阳修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让人神往。六一居士虽遭贬,但却在山水之间寻得了内心的安定。“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心于山水,被贬的苦难在此刻似乎也烟消云散。
山水有魔力,能让迁客骚人驻足在这一方天地之间忘却一切烦忧。
古人眼中的山水是美的。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苏轼在《赤壁赋》中如此写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王维在《山居秋暝》中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文人墨客似乎总能捕捉到山水之间的美,他们不仅能欣赏山水,还能在山水中陶冶性情,抒发感怀。因而王羲之在兰亭抒发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感慨;苏轼在赤壁写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王维则把在山水之间领悟到的禅意写成了“木末芙蓉花,山中开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古人眼中山水的景不止是能带来视觉上的欢愉,那更像是一种精神寄托,古人驻足在山水之间寻过去寻将来,在山水之间感悟自然万物,在山水之间体察宇宙苍生。可以说,山水造就了古人,而古人则让山水存于历史。正是这种浓厚的、刻如血脉的山水情怀,为传统的中华文化融入了山的厚重和水的灵动。
古人的山水情怀而今依然值得我们去探究、去学习。自世界互联网普及,人们的生活节奏骤然加快。木心先生所言的“从前慢”真的成了人们记忆中的片段,现在的日色变得快,车、马、邮件都变得快。人们不必诚诚恳恳,不必说一句是一句。自然的,人情开始变得淡薄,网络上千言万语,现实生活中未必能聊上一句。每个人的内心真的成了一座孤岛,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所有人都体面的生活着,但却未能寻得内心的宽慰。那我们何不学学古人,在山水之间寄托灵魂?古人也寂寞。通讯交通极其不便利的古代,在外奔波的古人与亲朋好友的见面谈话便成了一种奢望。内心的愁绪无法排遣,古人便“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在山水之间倾泻愁苦。当然,现代人没办法像古人那般纵情山水,但我们可以学古人驻足山水间的豁达和洒脱,不能从其他人那里得到宽慰,何不在内心修篱种菊寻求安心?浮躁的时代里,倘若我们能和古人一样拥有驻足山水的豁达洒脱,我们何呼生活艰辛?
山水是文人写作永恒的话题,也是古人与宇宙万物对话的媒介。游山玩水,不仅是古代士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士人们生命形态的一种展现,更是他们生命力的一种表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夫子在大川之上,面对滚滚东去的流水感叹。老子在《道德经》短短的五千言中,多次出现“天地”“万物”“山水”等字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这些言论能看出老子对自然山水,对天地万物的感悟。正如道家所言的“天人合一”,驻足山水之间就是与天地交流,与万物对话,追求一种永恒的生命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便是追求山水的最高境界。
山水情怀说开去更是对当今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的一种警示。经济迅猛发展下的一个结果就是环境和生态的恶化。古人所言那种与万物共生的和谐状态成了如今我们迫切所希望的。山川无言,流水无意。可破坏环境的后果必然是受到来自山水的惩处。我们不仅要驻足山水,更要着眼山水的未来,让子孙后代也能拥有驻足山水的权利。
古人的山水情怀值得我们去推敲,但我们不能仅拘泥于古人的思想,应当去思考更符合当代社会的山水情怀,而作为未来发展主力军的我们更不能忘记驻足山水的责任与使命。引山水为知己,借歌颂山水来抒发自己的情思。山水不仅只是一种自然环境,更是我们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寄托,古时如此,我想今后也依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