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身体虽然闲着,但是脑子没闲着,不管是上网冲浪,还是看书学习,都是在信息的洪流里思索想象,回忆展望,各种情绪交织,消耗大量了的注意力,“用脑”过度,削弱了身体的感觉,身心脱节是疲惫根源,你会发现晚上躺在床上,身体困了,但是大脑却很亢奋,难以入眠。
#怎么办?
建立身心的链接,把“习以为常”变成“刻意感知”。日常行为中,比如吃饭、走路,我们的身体已经形成一套“自动驾驶”模式,吃饭的时候你不会去想我的手在做什么动作,走路的时候你不会去想,我在迈哪只脚,这些不需集中注意力也能应付的行为,让人变得麻木,你走在路上,却杂念纷扰。
所以我们需要一些“非日常的行为”,比如“正经地”健身、跳舞、画画、玩乐器。。。“不正经地”用左手吃饭,倒退着走路,用不常用的动作打篮球等。文艺点的,去闻一朵花,感受一阵风,一滴雨,去分辩每一口食物在口腔里的酸甜苦辣咸,温度,干湿,软硬,是几种味道的混合,米饭的甜和蔬菜的甜有什么不一样。因为“不常见”,所以大脑会去感知每一个动作。
#有什么用呢?
人体讲究一个平衡,如果你长期把注意力集中在脑部(思考),身体会变得麻木不说,大脑还会因为超负荷而变得疲惫不堪,当你把注意力转移到身体的感知上,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大脑“解压”。身心是互补的,当大脑放松了,身体会感觉到舒服,当身体舒服了,大脑能更好的工作。加强身体对外在的感知,也有助于认知,感知是第一手原料,认知是再加工,对生活没有灵敏度,就没有再创造。
无论是瑜伽的冥想,还是佛教的入定,本质都是强化我们对本体的感觉,感觉越灵敏,作为人你就越真实、越鲜活,所谓“活在当下”就是你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一瞬,这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