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灵:为什么看起来可靠的模型最终都会失效》/伊曼纽尔·德曼[1] 著/中信出版社/2013
可能将永远被人们所争论的维特根斯坦还有一句名言:“哲学是一场反对我们的语言手段给我们的理智所造成的着魔状态的战斗。”我理解这句话是在提示我们要留心“语言权威”(我常常感到,我头脑里有太多轻易接受了的“语言”,实际上我并不理解它们,这种隐秘的入侵让人沮丧)。
我愿意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伊曼纽尔·德曼这本书。在我看来,在这本书里,他主要是想试图厘清下面两个很重要但人们常常不加区分的词:理论和模型[2]。下面我将简述他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和解释:
模型,是隐喻和类比,并不是事实本身,模型是对复杂事实的简化,模型只是“像是”它想要描绘的那个事实。模型不适合说对或错,适合说好用或不好用。比如说,气候模型不是气候本身,地壳运动模型不是地壳运动本身,经济/金融模型不是经济/金融本身。
理论,不同于模型,理论不借助于隐喻和类比,理论直接描述事实本身,理论有对有错,但正确的理论就是事实本身。比如说,电磁场并不是“像”麦克斯韦方程,电磁场“就是”麦克斯韦方程。电子并不是“像”狄拉克方程,电子“就是”狄拉克方程。
德曼作出这样的区分并不是为了贬低模型。他说,为了理解世界,我们需要模型,也需要理论:毕竟目前十分成功的理论都属于硬科学,在涉及到人的领域里,还没有十分成功、精确的理论。比如说,在金融学里,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十分成功的理论,只有一个定律(一价定律)及一些模型而已。但问题在于,人们常常把模型当作理论一样去信任,去使用。而模型,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类比,一种简化,它可能会出大错[3]。
由此出发,德曼对金融建模者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操作建议,但我感觉,那些话类似于老人们常说的那些陈词滥调,年轻人不喜欢听,也不会听,年轻人可能得在亲自试错之后,才会情愿或不情愿地接受它们。
最后,我想说说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段落。在第二章名为“解析开拓”的那一节,德曼提到我们常说地球距某个星系非常遥远,有1亿光年之远。这种说法看上去就像我们说一部手机约有手掌宽一样,是一个明白无误的事实,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事实,这个距离并不是直接测量出来的(当然),而是利用一个恒星演化模型,“曲线”地计算而来。正是这个例子,让我开始理解歌德那句让我困惑了很长时间的话:“你以为你遇到的是一个事实,但实际上那是一个理论。”(大意)
这个段落让我顺便想起了一些别的事情。比如说,我在想,当我们说喜欢或爱时,我们仿佛是在说一个事实,但背后实际上隐含着我们自己习得的许多“模型/理论”。
我喜欢德曼这本书,它如同别的好书一样,让我想更进一步地去检查自己,让我想更进一步地去检查自己那些所谓的“模型/理论”。
-
伊曼纽尔·德曼(Emanuel Derman),一个学霸。在南非长大,本科毕业后,20岁“出国”去了美国,在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后,继续“热烈地追逐”物理到三十来岁。在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在物理上做不出什么成果之后,他决定去赚点钱,于是进入了华尔街,在高盛做了很多年的金融工程,研发了好几个被市场广泛应用的金融定价模型。后来又回到了哥伦比亚大学,讲授金融工程。出于[一些原因],我感觉我对他的twitter更为熟悉一些,通过twitter,我发现他:1.喜欢写点段子:“感到我1/3的生命都花在升级app至最新版上面。”2.喜欢托马斯·品钦、杰齐·科辛基这些后现代小说家。3.自己还动手写小说。真是一个“平衡的”学霸,我想。 ↩
-
实际上,他还谈到了“直觉”。他说认识世界有三种方法:模型、理论和直觉。但他并没有对直觉着墨太多,只是指出直觉很难,是大师才拥有的技能。 ↩
-
除金融模型外,在书里面,德曼还“嘲讽”了下南非当年的种族分类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