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三小时搞了一次大清洁,发现自己存在“逃避和拖拉”的心理。
清出的垃圾形形色色:快递箱、装面条箱、破旧的衣物、堆积的文件、拼多多买回基本就不用的发饰耳环、空的乳霜瓶和保湿水瓶,叠加起来,几乎占一立方米。而住处也空净了许多,不由感叹:之前我是怎么忍受这么多垃圾围在身边的?
平时也不是不清理,和舍友分工合作,她双周、我单周,一星期扫三次地,所以黄棕色条纹瓷砖地板不积灰。不过,不急着用的快递,一般不拆开,拆也没有扔掉箱子。还有挺多物品,堆放在一个大袋子,你说它没有吧,兴许什么时候起作用,说它有用,又是常年不打开。思量片刻,我把那些常年不用的物品给丢掉了,也有很精致的小物件,如耳夹、发箍,但耳夹夹耳朵特别疼、效果也不好,就放着,“要不要扔?”一方面觉得浪费,另一方面又觉你本不需要那么多东西,是“物欲”在驱使着你,无须执着。所以不那么重要的,我扔了。衣服,黄旧的扔掉,还能穿的但从前贪便宜买来、质感不好频频缝补的,我也扔了。有那么一刻觉得自己喜新厌旧,转瞬又觉要留下常有且有质感的东西,不然堆着也是一种消耗——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还有心理空间上的。
不去考虑浪费,而是它是否适合自己、还能用否,在这样的观念推动下,我扔了一堆物件。旧衣服叠好、用好的服装袋装着,再扔,临扔前跟它们说:“谢谢你陪伴我那么久,再见。”袋装是对它们的善待,也是考虑到如果有人正好想用这些布,那他拿到的会是干净的。
岂止住处堆叠物品?我的办公室也是,各类活动,如义卖、校运会、生日会留下的物品、各种试卷资料、打印纸等,也堆得很高。有时会发现,堆那么多,想要的反而找不到。我是不知道它们乱吗?知道的,只是没养成整理、收纳的习惯,文件就往那里一放。逃避去整理,逃避缕得清晰之后看到心之所向而又望尘莫及,害怕见到真正的不那么完美的自己。于是浑浑噩噩似乎也能过。
但事情一定不能是这样子的,每日忙忙碌碌,却无休憩整理,大堆的资源厝放,彷佛拥有矿山,却纯是放着没有开采。忙碌终日却收获少少。若能养成整理的习惯,空间会更宽阔,视线也更明朗。所以养一个习惯吧:办公室和宿舍,每日腾出十分钟,去整理、收纳,有这样的心,才能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