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感觉自己的学习效率太低,不管是学习专业课还是看课外书都是这样。每天给自己定了计划一天看多少页,虽然也坚持一字不差看完了,但是看过之后,合上书,想一下看的什么全忘了,一句话也记不起来。即使又复习一遍还是如此。
我就想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让看的东西不会忘这么快。因此我就买了成甲的好好学习这本书,买了这本书之后我也是想第一时间把这本书看完,希望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本书也的确不错,看的时候非常兴奋,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感觉自己买对了,仿佛看完了这本书我就可以升级,马上提高我的学习效率,但是只看了两章之后真的看不下去了,眼睛太累了,前面看的东西当时看的时候感觉都挺有道理的,连连称赞,拼命的点头。但合上书之后,想把刚才看过的内容自己讲一遍感觉全忘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样人就变得很烦躁,然后我就放弃了这种想读完的欲望。
所以我决定静下心来。先把目录浏览了一遍,发现这本书就是要教会我们如何去读书,如何高效的读书,读哪些书才有用?第一章就告诉我们,原来我们平时的学习方法都是最原始的最低效落后的。也可以称之为低水平勤奋,就是每天定目标看多少页,然后从头看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划线或者摘抄。这种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的记录新知识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呢?就是为了理解和记住这些孤立的知识点。但是往往事与愿违,读完之后什么都没有记住。前面读着,后面忘着,而且还怨自己记忆力不好,人变得很消沉,
通过看书我了解到这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不擅长理解和记忆一个个孤立的信息。这里提到一个最高效的方法就是记忆宫殿法,据说福尔摩斯就是靠记忆宫殿训练自己超强的记忆力。原理就是构想一个熟悉的场景,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放到熟悉的场景当中,读书不是背书,大脑这种通过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特性,第一能帮助我们记忆。同时,我们将新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通过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我们便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我们不加思考地一直往后看,一直往后看,看来是速度快了很多,也看了很多,但是什么都没记住,不如看一点思考一点。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这样经过思考学到的东西才能内化为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现在想一想大部分人读书的方法都是拿到书,想一睹为快,快速地从头看到完,想知道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这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了寻找刺激,想快速的把书读完,以为这样能够获得新知识,不断地快步向前。也许看第一遍可以这样。但是快速的看完之后如果觉得这本书很不错,值得好好的研究的部分应该刻意放慢速度。
作者成甲也说他现在读书不追求速度,相反会刻意的放慢速度,花时间记录读书笔记不仅是摘写名言,而且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这些启发和他过去哪些经验有关。在记录和寻找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过程中,会常常惊喜地发现一些过去不曾注意的规律,也发现了很多能够直接改进工作方法的办法,读书成效进入一种产生复利的状态,也就是说读过的所有的书都为他的未来获取新的知识提供帮助。
我经常会在经济类的书里看到复利这个字眼。只知道钱会产生复利,没想到知识如果融会贯通之后也会产生复利,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奇妙的感受呢?我想去体验一下。看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前两天看到核聚一篇文章---不要把你的学习变成那壶烧不开的水。他在那里面提到了要把学习当做是一种试验。我也想把提高我的读书效率的这一个过程当作是一种试验,看看我的学习效率能不能提高。看一看如何才能体现到实现知识复利的那一种快感。
有了这种想法之后。我的内心平静了很多,没有那种一本书老是读不完,进步速度太慢的焦虑感, 遇到讲得有道理的地方。就联想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写一写自己的新感悟,看一看这个道理,能不能指导自己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其实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的观点和方法和李笑来老师专栏的概念是一样的,只是换了一种说法,也值得去一看,希望我的这篇读书笔记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