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理解我,怎么办?”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在职场、家庭、学校等场景中,总是会有很多交流上的“误会”,让我们常常会因为没人理解而产生烦躁、焦急、自我否定等负性的情绪……理解,真是太难了!!!
社会心理学教授Heidi Grant Halvorson在自己的书《没人理解你,怎么办?》中,提到了几个化解误会的好方法,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1. 说话之前,先听;不是被动去听,而是主动聆听。
大部分的人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心里其实早就在思考要怎么回复对方;但为了让自己 “看上去很有礼貌”,所以才会默默等待对方说完之后,再把自己早就设计好的台词说出来。真正的 “在表达前、先倾听”,应该是放下自己对这个人、这件事任何的预判、拒绝任何先入为主的思维;要做到从对方的言语、行为中,重新审视自己对这个人、这件事的认知。
2. 不确定自己是否 get 到准确信息的时候,先重复。
重复,不是为了让你把对方说的话背下来复述一遍,而是通过刚才的仔细聆听、认真消化,并进行二次理解,把自己最终的理解结果表达给对方。这样做,能够快速的帮助你和对方确认信息,校正误差,从而尽可能做到有效沟通。
3. 说话多用 “我”,而不是用 “你”。
永远都要提醒自己:你不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随便为别人代言,哪怕你觉得自己特别了解对方,但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份认识可能有很多是错误和荒谬。
古语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我们就来做个小实验,比较一下这两句话的区别:
第一句话是:
“我觉得自己受伤了,你今天没来赴约又不事先说,对我来说这是很不尊重的行为。”
第二句话是:
“你伤害了我,不来赴约又不事先说,你不尊重我”。
听到第二句话你的感受是什么呢?你觉得对方能理解你的真实想法吗?
这样的表述会让你们的沟通进入“你谴责对方、对方需要防御或反击” 的模式,这样只会让你们离真正的彼此理解越来越远。
4. 避免误解,需要信息的传递方和接收方共同努力。
我们常常会将这些沟通上的不理解归结于对方的错误。为了避免这些“误会”,我们在作出一个判断之前,应该考虑一下是否会有更多可能和解释、从而减少误会。
作为信息的传递方,我们还要学会克服一开始就说到的 “透明幻觉”。特别是在初次见面、初次合作、彼此离 “达成默契” 还很远的时候,所有要说的话,都可以做详细版和精简版的双重准备。
详细版是彼此的会谈和细化沟通,精简版是在当面沟通结束之后,为对方提供一个摘要、强调刚才提及的目的、方法、结论、评估方式等重要节点信息。
做到当面+字面,细节+总结的多维度沟通,不仅能减少误会、更会为彼此进一步的沟通提供备忘和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