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这本书的文字里渗着血。它用直白,简单,甚至还有些诙谐的语言,告诉我什么是战争。
书名《西线无战事》,但通篇都写战争的惨烈和给人带来的深重苦难。死于坦克、毒气、手榴弹的人不计其数,他们的名字不被记录于书册或任何一条报道上。这场非人道的侵略战争,最后只留给人们一句云淡风轻、不痛不痒的“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是看完全书才会懂的一句话。不是希望西线无战事,而是所有人都牺牲了,所以西线无战事。
小说平等的看待每一个战场上的人。无论国籍,不分敌我,大家在战场上,都是时代的微尘。
我看了电影才看原著,不管是作者还是编剧,他们的立场在哪里他们的镜头就在哪里。电影的立场是讴歌战士,所以他的特写是不倒的旗帜和英勇的臂膀,作者的立场是希望永无硝烟,所以他的特写是旗帜下堆砌成山的尸骨和现实的恐惧与无奈。
书中的镜头聚焦在“我”这个叫作保罗•博伊默尔的年轻士兵身上,展现了年轻士兵有血有肉的心路历程。还有下士小艾伯特·克罗普;爱学习,在战争中始终带着课本的米勒;好色的莱尔;瘦削但饭量大的加登;挖煤工海尔·维斯胡斯;农民德特林;足智多谋的斯坦尼斯劳斯·卡钦斯基。
第一次上战场:杀死人性释放兽性
他刚入伍时,尚未形成对这个世界的完整认知,对战争感到兴奋与激动,盲目乐观地认为他是去打胜仗的,德国获得胜利毫无疑问。
他们带着热情来到战场,而像康托列克那样的人却把他们当成战争的工具,曾经高傲的站在讲台上,振振有词撺掇学生上战场的康托列克,雪藏自己的儿子不让他上战场,而后他自己被迫上战场,在学生面前威严扫地,十足的小丑。
战争的残暴除了来源于流血伤亡,还有对精神的荼毒,只有漠然和服从,让人变得冷酷无情、满怀仇恨、残忍粗鲁,逐渐沦为战争机器。禁锢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成为没有灵魂的棋子,让他们毫无愧疚的去奔赴战场,去心无所恃的手沾鲜血。战前的训练折磨就是让他们比敌人更无惧死亡,更残酷无情,胜利者都是残酷无情的。如果他们仍怀着仁慈与道义,怀着悲天悯人的同情与胆怯,即使手刃了敌人,死的也是自己。
【初临战场】杀场伴死生,人性凋零兽性生
上了前线,看到猛烈的炮火,见到第一个死人后,世界观瞬间崩塌。
战争磨灭的是摇摇欲坠的人性。战争让人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什么高贵的人性,怜悯或同情,都在机枪震耳欲聋的嘶吼下成了荒诞的玩笑。战争中的士兵别无选择,丢掉文明,才能更好的活下去。
在战争前,他们的生活是诗歌与浪漫,在战争之后,他们的生活只剩粗鄙与麻木。他们的皮囊破碎不堪,被死亡操纵的灵魂像一具提线木偶。
学校教授的知识,很多刻在书本上奉为圭臬的真理,在战场上已经成为冠冕堂皇的东西,硝烟弥漫里只是沦为少年们打嘴仗的谈资,相信与否已经不再重要且无人问津,因为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思想,而是子弹。只有米勒笃定能回到校园,他是一个在炮火中还带着课本,嘴里还在念叨物理定律的人。这也是弗兰茨快死了,米勒对弗兰茨的靴子恋恋不忘的原因。战场上的生死是一瞬间的事,一双好靴子关键时刻能救命。
面对战争,生命显得既脆弱又渺小,战争中的生命随时随刻面对死亡。文章多以小处入手,直面战争给年轻人带来的影响。偷品美食犒劳自己的肠胃,对他们而言便是一种天大的满足。他们质朴而纯粹,卑微而又坚强地活着。
战争使他们变得粗鲁野蛮甚至毫无人性,他们的思想里里外外遍布着满是弹坑的荒野。上了前线,生死有命,下了战场,只有美食和安宁能让他们迅速遗忘杀戮和死亡,他们成了懒散肤浅胡闹的兵痞。他们为了活着不择手段,没有机会思考,一旦安静下来思考,所经历的一切都会成为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们模仿敌人,最终同敌人有了相似之处。——博尔赫斯《沙之书·翁德尔》
你那么憎恨那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百年孤独》
塞尔维亚有个谚语: “在战争中,政治家提供弹药,富人提供食物,而穷人则提供他们的孩子。等战争结束后,政客们取回剩余的弹药,富人会种更多的粮食,而只有穷人,在寻找自己孩子的坟墓。
村上春树说:“ 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战争让人不再是人,因为战争的过程就是消灭人,消灭别人也在消灭自己。炮火连天的战场,他见证了上一秒谈笑风生的战友下一秒被炸得血肉横飞;见证了人们为了夺取对方性命而无所不用其极……他便在一瞬间长大了,活得苍老,活得通透。
对挖煤工海尔来说,暗无天日的贫穷比杀人不眨眼的战争更痛苦。卡夫卡在《变形记》里说穷人承受世间的一切。尽管这本书一直在写战争的摧残,可对于像海尔这样的穷人来说,他没得选择。
无尽的战争是痛苦,却不知,贫穷也是一场生活的战争,一边是杀人不眨眼,炮弹横飞,泥土四溅,血肉模糊的战场,一边是日复一日穷困潦倒,贫穷辛酸,暗无天日的生活。战争给穷人给摆了两条路,但实际上他们无路可走。即便是没有战争的生活,底层人民也仍然在流血,不是在战场上,就是在生活中。
对那些普通士兵而言,他们只有最朴素最平凡的理想,他们想象战争结束后要做什么,有回家的,有找女人的,有报仇的,有收庄稼的,有期待退役领养老金的,然而这一切的前提仅仅是活下来。
战场上的士兵目睹太多生死了,归家成了一种普通平凡却又异常珍贵的愿望,哪怕是吃上一碗母亲煮的面亦或是农忙时节帮收庄稼,都显得尤为可亲。
没有脑袋的人、没有脸的人、没有下巴的人,失去了生命的人。在去往前线的路上,他们看见为自己准备的棺材,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已经被剥夺了生还的权利,眼睁睁看着昨天一起闲谈的战友一转眼变成一堆碎肉,是眼睁睁看着前一晚一起畅想未来的伙伴在地上绝望呻吟,是眼睁睁看着昔日的同窗在军医院里痛苦死去却无能为力……把鲜血淋漓的战争描写得那么细致清楚,读起来也太凄凉了。
战争会把曾经的自我摧毁,恐惧使人类原始的兽性占领一切与文明有关的意识。当战争结束,士兵们要如何面对当时变成魔鬼的自己呢?从一个士兵的眼中看战场,像从一个普通人的眼中看大形势,渺小又无助。
战争给士兵们带来的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回忆和思考过去经历的战斗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二次伤害。残酷的现实,让人无法面对,无法思考,无法理解,只有放弃意识,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才能活下去。
整理这个笔记时,刚刚读完《灿烂千阳》,我们躲过了各种不幸,能平安长大,已经是很大的幸运了。当你在为生活的琐事纠结内耗时,就看看这本书吧。
【休假回家】景是当时景,心似冰火再不同
保罗幸运地得到了休假的机会,短暂地远离了前线永不休止的炮火,回到了故乡。他的肉体躺在曾经睡觉的床上,但周遭的一切却很陌生。从战场回来,他发现他和现实生活仿佛横着巨大的鸿沟。战争让他逐渐失去了感知生活色彩的能力,丧失了与自己对话的能力。他和过去的自己已经被撕裂开,而未来又充满迷茫和未知,只能生活在当下的孤岛里。
周围的人不了解前线的残忍,他身上的军装对他们而言是对外夸赞的资本,但那确是他苦痛记忆的承载。他遇到了活在安全区对前线士兵摆谱耀武扬威的少校,遇到了夸夸其谈对前线战事高谈阔论的学校校长,他们说前线士兵能享受到的物资最为丰厚。他们确实曾因为战友的牺牲而分到过双份物资,但更多时候,是在充满虱子的战火中同老鼠打游击护食。
他们不知道前线的血流成河和凶险残忍,他们充满好奇,总是侃侃而谈。不知道他经历了多少九死一生才能完整地站在他们面前。只想知道他是否全力以赴,只想满足他们没到过战场的好奇心,或者说为了满足他们在叙述这件事时那徒有虚表的虚荣感。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却还坐着吞并他国的美梦,却还对我的战友们指手画脚。
他对可怕残酷的回忆不愿提及,没有一个人能感同身受,所以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前线是不是可怕?”或者“前线有多可怕”,他不知道怎么回答母亲的这个问题,只能说些善意的谎言。残忍的战场没能将他击倒,平淡的回忆、无法割舍的亲情却让这个青年溃不成军。
从前线回到家里来就像经历了两个世界,他不是在战场厮杀的野兽,不是前线冲锋陷阵,被死亡的恐惧笼罩着变得冷漠无情的士兵,而是母亲的孩子,是渴望陪伴着母亲的孩子。体验过和家人的团聚再被迫离开,不知道还有没有再回来的机会。这比战场更令人绝望和挣扎。
他羡慕岁月静好和平安宁没有战争的生活,他想过这样的生活,他想忘掉战争,但他发现自己回不去了。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
心理境遇和精神创伤让他很难融入正常人的生活,只能从出生入死的战友和炮火肆虐的战场找到归属感,他仍将回到战场上去。谁愿意属于一个残酷杀戮、朝不保夕的战场?可是他的人生已经被战争摧毁,他的归属在战场上。他说,他根本不该回来休假。可是,他也本不该经历这一切啊……
第二次上战场:兽性与人性的斗争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悲剧,就是在冲突之中谁都没有错。每个人在自己看来都是正确的、正义的。而在对方眼中却恰恰相反。 ————《中东往事》
人是社会性动物,当长期身处于某个集体,就只能从获得自我认同和宽慰。保罗已经不再是保罗了,它成了战争的游魂。曾经的保罗已经被摧毁,前线和战友给予了他归属感。相比起一切远离已久的的正常生活,战争反而成了唯一可靠的存在。
保罗对家人温情的留恋和不舍,对俄国战俘的同情,体现了他仍然是一个有情感需求的“人”,这些柔软的迷惘的情绪使他不是也不愿变为好战的杀戮野兽。
读到这一部分时,我理解了,为什么在战乱中失去儿子的母亲,却对敌国战俘中的一个小伙子施以温暖,这不只是大爱,是战乱中的平民共同的苦难。
本来已经麻木,但看望过父母亲人,又唤醒了保罗对生的渴望。为了生存,他亲手杀死第一个敌方士兵,其实他从始至终都没有选择权。
但他的余生会在这场逼不得已的杀戮而带来的负罪感和愧疚感中度过,负罪感和愧疚感会在往后的岁月里,嚣张的跑出来袭击他的肉体,啃噬他的灵魂。
他在机械性斗争中的兽性和清醒之后的人性之间挣扎。没看到你以前,以为你是敌人,是枪弹,是手雷,是刺刀。杀了你以后,我明白,你与我一样,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只是因为在战场上,理智告诉我,不得不杀你。
开始的杀戮只是为了保住性命下意识的反应,但当他看到对方倒下时,他的人性回来了,他意识到对方也有父母有家人,也是一个像他一样的人,他在两种意识中挣扎,一面希望对手痛快死去,不用遭罪,另一方面又希望他得救,可以活着与家人团聚。
战场上的双方碰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其实他们之间只是陌生人,彼此之间没有仇恨。战争对每一个无名之辈来说都是劫难。
保罗受伤被送到了医院,他看到医生为了让士兵继续上战场,伪造病历,他看到了临终病房。被送入临终病房就等于被宣告死亡,这种心灵上的折磨会导致精神崩塌,更快导向肉体的消亡。
战士们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想去“临终病房”等死,前一秒还在战场厮杀,下一秒就被残忍的抛弃,送进临终病房就是已经被打上必死的标签了,生的希望:被剥夺了。本来是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送进临终病房就是把他们推向死亡,在“临终病房”里,在孤独,恐惧与绝望中等待死亡!
第三次上战场:西线无战事
三观的崩塌,神经的高度持续紧绷,生死之间的来回游走,与其说是精神接受了战争的洗礼,不如说战争摧毁了人们对于未来的种种规划,战士唯一的信念只有活下去。
朋友一个个都走了,保罗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去向,也不知道自己还在这坚持战斗的意义,甚至都不知道停战以后自己还能做什么,战争毁了他所有幻想和渴望。
经历的伙伴一个个的离去,还有什么能比生命渺小的呢?就算能和平的回到故乡,他的心也已经破碎了。
在前言中已经知道“我”保罗最后阵亡,阅读过程中也一直想第一人称的故事要怎么结尾,是由旁白来结束吗?结果却是突如其来的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的转换,就像战场上的一颗流弹,从站立到倒下,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
这个班的最后一个人也在前线阵亡。这期间他经历了愤怒、痛心,到后来的麻木。
“西线无战事”几个字抹掉了所有的残亡,他们甚至不明白战事为何而起,他们冒着弹雨在脏污泥坑中求生,他们饿得萎靡干瘦,在子弹、榴弹、炮火下血肉横飞断臂残躯,但依然死得太轻乎,因为他们众数庞大,不是活人,他们是名单,是编号数字,是“西线无战事”。
对于军队领导者,这些死去的小兵无名无姓,无关紧要,上报时一句”西线无战事”就忽略了那么多默默死去的战士。可那些被忽视的战士,他们有爱人有家庭,有血有肉,有梦想和未来,但因为战争都没有了。
战争毁人不倦。战争机器一旦启动,多少战士和他们的家庭,在肉体和精神上都要被毁掉。除了战场上的军人以外,全民被拖入无底深渊。被卷入的无辜者没有身份、没有名字、没有生活,他们好像和那些冰冷的器械并无二致,是可以任意利用的工具,无论他们是士兵、敌人、还是战俘。
这本书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本可以”。他们本可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战争耗干了人们的热情、思想、期盼……,使人陷入绝望,就算皮肉得以存活,而精神则永远被血肉横飞的战场埋葬,枪林弹雨的记忆除了死没有其它办法能抹去。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愿世界和平
作为军人,所需要的特质的确是近乎于排斥着一切人性的纪律意识,以及强大如精密机械般的准确的执行力,显然这是必要的,所以在反思战争的同时,也思考一下他们牺牲自我是为了更多人拥有自我,摒弃人性是为了更多人的自由意志得以实现。他们是父亲,是丈夫,是儿子。尤其是在和平年代,他们大多数人都知道为谁牺牲,而被保护完好的人则最容易忘记这些。
国家对于为国牺牲者的优抚再多也不过分,对很多人人来说,那只是瞬间的感动,是一次短暂的暂停,对牺牲者来说,那是一个家庭或一些人一生的不幸。
想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我们需要时刻记住战争留给我们的惨痛的教训,以史为鉴,守望和平。
我们不是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我们热爱和平,但和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是中国军人筑起的屏障让我们免受欺负。国弱则民无尊严,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国际上一些虎视眈眈的强盗分分钟会把我们的国家撕得粉碎。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愿世界和平,愿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安宁幸福,愿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永远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