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某日读了几篇蒋勋的文章,便喜欢上了先生的文字。许是在工业社会里忙碌太久,更是向往先生心中的美和自由,所以当我在图书馆遇见这本《池上日记》时就觉得这是我那一刻最该读的书。
书的外封是蒋勋先生站在一片绿色的麦田间开怀地笑着,内里是一片绿色的山水画,远处绿色的山,近处绿色的稻田;再看到封底那句“简素的生命,不会对豪华自卑”,心一下子被击中了……
2014年蒋勋先生接受台湾好基金会的邀请,在池上担任驻村艺术家。那年秋天,蒋勋住进了纵谷里的一件老宿舍,在最简单的生活条件下,开始写作、画画,他让声音带领着他,让气味带领着他,春夏秋冬,晨昏和正午的冷暖痛仰,有如找回儿时的记忆,都在他身体里一点一点落土生根。
池上,这个偏远的村庄,像一匹纯白的布,浸染大自然原本的颜色,绿是绿,蓝是蓝,红是红,黄是黄,池上的万物都是如此简单纯粹。
整本《池上日记》,没有什么华丽妖娆的词语,描写的也是日常生活里最常见的景色,但带给我们的却是极致的美的享受。
比如写油菜花:
新开的油菜花好看,吃起来也香甜清新,仿佛把春天含在口里,舍不得咬,水嫩方甘,什么作料都不加,配清粥,像小小村落无事悠闲的平常岁月。
比如写云:
池上的云千变万化,有时候是蓝天上一缕一缕向上轻扬升起的云,像温柔的思绪,像扯开来薄薄的棉花,云淡风轻,让人从心里愉悦起来。有时候整片云狂飙起来,像惊涛骇浪,汹涌澎湃,仿佛可以听到怒吼嚣叫的声音,使人肃静。
先生说,池上那一个春天的雨声中,我听到了自己内在的声音。常常因为这样的声音,我们会走向那个地方。因而在先生的笔下,平日里见惯了的云和花,听惯了的风声、雨声,都变得格外生动起来。
其实,何止是先生,阅读过程中,我也听到了心的声音,身体最内在的声音。
有多久没有听见这样的声音了?生活在喧嚣中的我们,习惯了快节奏的我们,是真得很难再静下来听听这样声音。但曾几何时,我也们会对着一朵花微笑。
《池上日记》中的图片同样很简单,大片大片的水田,我也是见过的,但为何没有发现它可以这样美。就像这幅《池上之春》,一望无际的稻田,远处是朦胧的青山,近处小树的影子倒映在水田里。整张图片以绿色为基调,却又绿得多姿多彩,在这绿中,似乎也嗅到了春天的气息。
看到这里,想起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池上的人们生于田野,忙于田野,每日静静地劳作。时光闲长而有序,没有苦难,没有卑微,他们保持微笑,享受着生命的安然美好。我想,这应该就是人们心中的桃源了。怪不得蒋勋先生要画稻田,写池上,山水自然,是永远读不完的诗句。
所以,池上不仅仅是一片净土,更是一种精神的信仰。记得一位学者说过,生命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活着。也许你会说,怎样活都是一辈子。既然是一辈子,为何不像池上的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素一生呢?
工业时代,太多人把生活过成了一艘快速航行的船,我们总是在船舱里忙碌着,没有时间去看看甲板上的风景。
忙碌成为生命的主题,脚步匆匆,大汗淋漓,疲惫不堪。我们没有时间去关注一棵树的成长,花开花落都与我们无关。就算去旅游,好像也只是例行公事的观光客,走马观花地拍照,机械般走过每一寸土地,留下的空荡荡的饭盒。
我们总是向往着,寻觅着诗与远方,可我们又总觉得那在不曾触碰过的地方,很少留意身边的那棵小草,那朵小花。也忘了那才是最原始最让人怦然心动的诗意。其实这个世界有太多趣味值得我们去探索,去体味,去活在其中,因为诗与远方就在身边。
齐帆齐第6期28天写作营第9篇,1495字(主题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