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与经济地位极不匹配的是文化的弱势,尤其是教育。在星光璀璨的现代科学历史里,难觅中国人的身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中国的教育恶果,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在思想文化里埋下了种子:
一是功利化的读书思想;
二是迷信化的教育思想。
一、功利化的读书思想
(一)目的太功利。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读书是为了升官发财。
古希腊文化把求知当作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为知识而读书。苏格拉底说:“知识即是善,无知即是恶”,中国民间也有类似的说法:不读书,变成猪。
读书就是为了求知,精神高扬在世俗的上空,不带功利色彩。并与世俗保持适度的紧张,甚至为了真理不惜牺牲自己。
(二)范围太狭隘。
唐代以前,中国读书人的范围仅限于“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缺少对自然科学的探求,特别是对思维科学(逻辑)的探求,一到需要较真的时候,就用“天”和“道”来搪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唐以后,尤其理学兴起后,读书人只读圣贤书,范围仅限于儒家经典。
(三)读书不求真。
正因为功利,所以就没有自己的标准,或者说标准就是“有用”。因此,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的道统思想,就不难理解了。儒学本质上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二、迷信化的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是“信”的教育,不是以理服,而是以“力”服人。西方教育是“疑”的教育,追求真理,反对盲从,在真理面前保持谦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整部《论语》,看不到一处学生与老师的争执、辩论,更不用说批评、反对。
一次宰予白天睡觉,子曰:“朽木不可雕子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一次孔子看不惯冉求的做法,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这些,都是语言暴力。
孔子以权威自居,只许他人接受,不容他人怀疑,学生只能毕恭毕敬地请教,他自己则是“诲人不倦”。
《论语》通篇都是“子曰”,以及学生的五体投地“虽不敏,......”。
“回(颜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雍(仲弓)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正是这种不敢怀疑、不敢批判的盲从,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竟然没有培养出一位与他比肩的人物,更不用说超越了。
与之对比的是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学生一个比一个牛。
三、填鸭式的教育方式
既然是“信”的教育思想,方式上就只会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信、学生服。
而苏格拉底从不会以权威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也不会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坚持对话,在不断的对话、讨论、争辩中,“探究人的心灵,揭露种种臆说,拷问种种定论”,“他发问多于回答”(杜兰特语)
四、“教育”的字源分析
汉字“教”,从甲骨文字形看,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根鞭子(攴);左下方是一个“子”字,表示小孩,“子”上是两个交叉符号(爻),表示鞭打的痕迹;整个字形“教”是会意一个人手持教鞭在教育小孩。
语言是存在的家。中国教育的原初暴力特征,被隽刻在了文字里。
西方的“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是“引出”、“导出”的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人的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
五、蝴蝶效应
最大的后果:创造力的缺乏。
最现实表现:足球和芯片。
六、教育的本质
教育就是成就一个人,把灵魂稳稳地安放在天地间。“任凭世间变幻,我自岿然不动”。
教育就是发展一个人,培养人格、启迪智慧、培育审美、养成道德。
人的禀赋是有差异的,因才施教才是成功的教育。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
人的灵魂是一体两面,从里看是自我,从外看是人格。自我是人的内部认同,人格是人的外部认同。找不到认同,人的灵魂将一生流浪。
人的真正自由,只在艺术、道德和信仰里才能实现,科学对此无能为力。
科学在解放人的同时也在禁锢人,就象一条吞吃自己尾巴充饥的蛇。
七、题外话
快到“五四”节了。
“五四”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提出了“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大旗帜,这在当时具有伟大意义,为其后一段时期的大师频出,奠定了思想基础。然一百年后再看,却不若“自由”和“求知”。
因为,作为精神,它应当是一种理念,而“民主”和“科学”都只具有方法论意义,不具有本体论意义。
民主只是自由的一种途径、手段;而科学,也只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在人类的知识体系里,并非都适用科学的方法,科学最适宜的领域是自然。
因此,把“民主”和“科学”改为“求知”和“自由”,或许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