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品读曾国藩《挺经》第十八卷“盈虚”上篇。
曾国藩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将满未满时,就像那花开一样,将开未开时最美丽,而一旦花开后,接着就是衰败。
原文
尝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剥”也者,“复”之几也,君子以为可喜也。“夬”也者,“姤”之渐也,君子以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则由吝以趋于凶;既凶矣,则由悔以趋于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
译文
我经常思考《易经》中的道理,体察盈虛消长的规律,才知道人不可能没有缺
陷。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脚东南,没有总是十全十美,而一点缺陷也没有的事物。
《周易》中的“剥”卦,是讲阴盛阳衰,小人得势君子困顿,可这正蕴育着相对应的“复”卦阳刚重返和生机蓬勃,所以君子认为得到“剥”卦是可喜的。《周易》中的“夬”卦,是讲君子强大小人逃窜,可这也暗藏着相对应的“姤”卦阴气侵人阳刚,小人卷土重来,所以君子认为得到“夬”卦,也仍然潜伏有危险,不能掉以轻心。
所以本来是吉样的,由于吝啬可以走向不吉样,本来是不吉样的,由于悔改而又向吉样发展。君子只有知道有灾祸,知道世上有许许多多不吉祥的灾祸,才可以忍受得住缺陷而不去追求过于完美的东西。小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时时要追求完美,完美既然得到了,而吝惜和不吉也就跟着来了。
如果众人都有所不足,而一人常十全十美,如果是由于上天的缘故,难道会如此不公平吗?
解读
翻开《曾国藩日记》,发现曾氏读得最多的书有《周易》、《汉书》、《资治通鉴》、《文选》和《庄子》等,有人曾研究说,曾氏曾系统研究《周易》达八次之多,他喜欢《周易》是显而易见的,日记中常记录一些温习《周易》的心得,还时常与一般朋友进行探讨。
事实总是变化和发展的,有高点,也必然有低点,太阳升到了头顶就会偏西,月亮满了就会缺,曾国藩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将满未满时,就像那花开一样,将开未开时最美丽,而一旦花开后,接着就是衰败。
因此在打下金陵之后,曾氏主动申请裁撤湘军,并劝丢九弟回老家养病,他深知在镇压完太平天国后,湘军已经到了最光辉的顶点,如果这个时候主帅不知收敛,将是非常危险的。熟读《汉书》的曾国藩,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最恰当的时候,选择激流勇退。更是主动承受处理天津教案中“卖国贼“的骂名,几乎身败名裂,但是他最后得以善终,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
曾国藩经常教导子女说,福不可享尽。在两江总督期间,他还让家里的女眷纳鞋底、纺纱和做菜,并要求子孙不可丢掉耕读的家风,这些对于我们今天在教育子女方面,仍有十分重要借鉴意义。